当前位置: 智能网 > 工业4.0 > 手机App云化势不可挡,5G消息能否成为风口?

手机App云化势不可挡,5G消息能否成为风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23 12:10:22   浏览次数:57
核心提示:2020年11月23日关于手机App云化势不可挡,5G消息能否成为风口?的最新消息:在智能手机世界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变化。应用程序曾经主导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构建起多姿多彩的移动互联网社会。但随着各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App的推进方向似乎来


在智能手机世界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变化。应用程序曾经主导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构建起多姿多彩的移动互联网社会。

但随着各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App的推进方向似乎来到了分叉口。小程序、轻应用的概念释出,App云化趋势逐渐明显。互联网巨头、运营商们,也都纷纷加入到建筑轻应用平台的行列中来。

它们会成为未来手机的新入口吗?

App云化成普遍趋势,为何人人都爱小程序?

为什么App长期是手机的主要入口?

2007年,苹果正式推出iPhone,开启了触屏智能手机时代。但智能机的真正普及,却是和移动通讯技术相辅相成的。3G、4G网络的成熟,给App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意思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并没有成为手机的主要入口,这和PC互联网的情况迥然不同。直到今天,App依然是手机最核心的入口,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应用更是成了超级App,攫取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大部分流量。

智能手机发展初期,浏览器和“云应用”并未成为流量中心,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首先,相比PC,早期智能机的性能仍然偏弱。几年前,很多人对安卓机的印象还都是卡顿,在运行游戏等吃性能的应用时都力不从心,更遑论流畅运行基于浏览器实现的各项服务了。这种情况下,针对手机硬件和网络专门优化的App,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其次,手机屏幕尺寸虽然在不断增加,但相比PC显示器仍然偏小。有限的显示面积下,集中展示单一场景,要比多场景同时开启更有优势。PC浏览器上的多窗口操作,显然不适合手机。一个App对应一个功能、一个场景,也更符合智能手机的实际情况。

另外,智能手机的主要人机交互方式是基于触摸屏的滑动、点按等操作,更直观、更容易上手;传统电脑上则是鼠标键盘,更高效,但学习成本也更高。这也是App而不是浏览器成为手机主要入口的原因之一。

App云化趋势明显,云应用才是未来?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传统App之外,轻应用或者说小程序开始逐渐兴起,智能手机生态中能明显看到App云化的趋势。

根据官方以及其他渠道提供的数据,微信小程序数量超过了500万,用户数则突破了4亿。另一款国民应用支付宝,对应的小程序数量也超过了100万,用户数也是早早破亿。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倾向于通过小程序来获得某项服务、体验某个功能,而不是打开App。比如说,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打开京东、拼多多小程序来购物、查看订单,甚至全程都用不到它们的App。

除了小程序,其他形式的云应用和服务也在悄然兴起。例如大量的云游戏平台开始诞生,用户在不安装大型游戏的情况下,就能通过手机和网络远程运行各类大作,甚至还包含不少PC游戏,谷歌近年力推的跨平台云游戏服务Stadia就是典型的案例。

国内很多手机厂商也在尝试轻量级应用,其中云端运行的快应用就和小程序非常类似。而头号手机巨头苹果也在最新的iOS 14系统中提供了对App Clips的支持,尝试给应用做减法。

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高度成熟的今天,App却出现云化趋势,背后的原因值得挖掘。

首先,手机应用市场中,应用数量已经有数百万款之多。在这样一片蓝海市场中,开发商在争取流量、攫取利益上竭尽全力,以至于用力过猛。普通用户可以明显感知到App的体积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营销信息越来越频繁,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手机存储在不断被迫增加,但App的使用体验却可能在倒退。

其次,小程序等轻应用,瞄准了App的痛点。一方面,它的体积很小、主要在云端运行,解决了App的空间占用和体积臃肿的问题,能带来更加轻快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小程序的核心功能要比App少,但已经能满足很多人的需求。比如说,用户如果想用手机完成某家航司的网上值机功能,并不需要下载功能繁杂的App,直接开启小程序即可满足需求,全程体验也要更好。

另外,支持App云化的技术条件也已经成熟。手机性能已经不成问题,过去十余年,手机芯片性能以及工艺制程在火速进步。苹果自研的ARM芯片,甚至已经登陆PC产品,性能足以和不少电脑相抗衡。因此,基于某款App运行的轻应用,也能流畅运行,过去的硬件问题迎刃而解。网络方面,4G实现了普及和成熟,高速宽带在快速铺设,高速推进的5G技术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都为App云化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悄无声息中,腾讯阿里等巨头已经抢先在App云化趋势中抢占先机、构建生态。对很多企业以及开发者来说,这些轻应用生态圈,已经是一片红海,难以获取流量红利,需要寻找新的方向。

今年上半年,国内三大运营商联合举行发布会,发布了《5G消息白皮书》,宣布将共同开启5G消息业务。作为得到移动、联通、电信合力支持的战略业务,5G消息被很多人视作是流量新风口、新蓝海,关系着5G时代传播推广的话语权。那么,5G消息能在App云化趋势中掌握主动权吗?

5G消息能成为好的轻应用载体吗?

首先有必要介绍下5G消息,简单来说,它就是基于RCS技术打造的富媒体信息传输解决方案。过去传统的短信只支持纯文本信息,并且有字符限制,到了3、4G时代,就很难满足用户密集传输图片、视频、音频、链接等富媒体信息的需求。5G消息则已经完全支持各种类型的媒体信息,并且通过数据传输(蜂窝或WiFi),用户可免费使用。

而且,5G消息所依托的RCS技术已经进化到了2.4标准。5G消息不只是一个传输富媒体信息的应用,同时也能提供和小程序、公众号类似的功能。5G消息支持MaaP(Messaging as a Platform),在企业和用户之间提供了交互入口,比如机票车票预订、订单查询、线上订位等常见的服务,用户都可以通过它和商家直接互动。

另外,从已有的演示案例来看,5G消息小程序在人机交互以及对媒体信息的支持上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从这份手机报来看,它采用了H5交互界面,植入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综合效果远超传统模式的手机报刊。

5G消息仍然以手机内的原生“信息”应用为依托,消灭了传统短信的短板,并且相比其他即时通讯应用具有免安装、免注册等优势。用户可以在收到的信息界面,直接完成业务办理,做到随用随搜、用完即走。用户不用下载App、不用关注公众号,而且不会影响后续信息的收发以及服务办理。这也是5G消息相比现有竞品的一个优势。

目前,国内的主流手机品牌,包括小米、OPPO、vivo、魅族等厂商,在旗下的产品中均提供了对RCS消息的支持。另外,近期召开的移动合作伙伴大会,开放了5G消息体验,用户扫码会收到一条5G消息,点击链接即可交互。

即使手机不支持RCS信息功能,也可以在网页端提前体验5G消息的交互功能。用户点击标签或者输入关键词,就能获得更深入的信息或功能。

运营商的这个交互案例,其实也可以用在其他行业。举个例子,618、双11期间,商家可以通过“短信”来营销引流,用户在“短信”界面可以直接进入提供服务的小程序,省去了打开App的步骤。这种情况下,5G消息就有望成为电商市场的流量风口。

一句话总结,5G消息的目标是立足基础短信功能的升级,实现短信的富媒体化、智能化。

从行业角度来看,5G消息作为轻应用载体,具有这些优势:

1、RCS标准全球统一,运营商主导并大力支持

国内三大运营商发布的白皮书显示,面向5G时代,运营商表示将全面升级短信业务、打造5G消息崭新的业务形态,向外界展示了中国运营商推动5G消息落地的坚定决心。而且,在全球范围来说,RCS标准是统一的,这就意味着未来5G消息具有在全球用户之间相互打通的可能性。

而且,相比互联网厂商主要的IM应用,运营商在5G消息上的管道优势极为明显。5G消息继承原有短信原生应用,用户无需安装注册,海量的存量用户可以直接转化为5G消息用户。GSMA组织已经把RCS纳入5G终端的必选功能,这将大大促进5G消息未来的普及力度。

2、借助手机号码,5G消息在互联网账号认证上具有天然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项应用和服务都需要建立账号体系。而大部分账号的认证核心都是运营商直接提供的手机号码,手机号+验证码几乎成了各类互联网服务最便捷的账号认证以及实名认证方式。

以5G消息为平台,运营商主导的短信小程序,在账号打通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说,用户的手机号码可以直接作为出行、电商、快递等多项互联网服务的登录账号,一个手机号码旗下囊括所有的服务。号码即账号的这种便捷性,是其他小程序平台所不具备的。

3、互联网+SIM卡,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认证

各家银行的网银体系中,通常会采用U盾作为硬件加密方式,以提升用户财产的资金安全系数。U盾特有的签名秘钥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以更好地保障账号和资金安全。同样的,在5G消息中,运营商掌控的手机SIM卡,同样可以加入安全芯片,充当类似的加密盾。这样,用户在通过短信小程序完成支付、转账等功能时,就可以直接得到更高级别的保障。

目前,中国银行和浦发银行已经在落地推广“SIM盾”,通过互联网+银行数字证书的模式,来代替传统的U盾,让用户在安全性不被削弱的同时,获得更加便捷的体验。

(中行SIM盾申请界面)

除了金融服务,互联网+SIM卡的安全组合同样适用于企业和个人,例如生成可追踪溯源的数字签名或数字印章,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5G消息作为轻应用载体的这些优势,对商家和企业而言,也能带来新的机遇:

1、获得接触海量用户的机会,省去了拉新注册的成本

作为小程序或者说轻应用平台,微信是目前比较成功和成熟的载体,也让很多抢先入驻的商家以及企业,收获了不少流量红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小程序数量的激增、竞争的日益激烈,红利期已经过去。面对逐渐形成的红海,新进入的企业、机构,能拿到的流量会大大减少。

5G消息作为新兴平台,背靠运营商树大好乘凉,蕴藏的流量机会是非常多的。面对新的风口,如果中小企业以及商家能抓住机遇,未来就有一飞冲天的可能性。毕竟,国内运营商拥有海量的用户,如果能直接接触到,那就省去了拉新的巨额成本。

从三大运营商的最新财报来看,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规模为9.4亿、中国电信为3.4亿、中国联通为3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5G用户数合计超过1亿。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以及运营商独特的管道优势,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厂商所不能匹敌的。

2、能提供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的企业办公、管理方案

短信小程序在云端运行,数据存储和计算都不在本地端。在办公和企业管理领域来说,云端轻应用的形式可以让企业减少终端设备上的投入。而且,三大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中,也都覆盖了网盘、邮箱等常见办公服务。

例如中国移动的和彩云、139邮箱,中国电信的天翼云、189邮箱等。借助5G消息和短信小程序的力量,这些服务都可以无缝衔接过来,并且相互打通。除了运营商自身的业务,其他互联网的办公应用也可以在5G消息中小程序化。

3、相比App更低的开发成本

相对传统App,5G消息上的短信小程序以及应用号的开发成本都更加低,并且可以得到平台的直接支持。例如应用号原生配备了对话功能,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对话,给用户提供特定的服务。

在技术原理和商业模式上,运营商的小程序和互联网厂商的小程序很多时候是相通的。这也就意味着,商家和企业可以把存量服务低成本地“移植”到5G消息平台。

5G消息未来可期

就全球范围而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5G/RCS消息业务,比国内要走得更快一些,全球已经有60个国家90家运营商实现了商用,包括Vodafone、Orange、Verizon、O2等。而像谷歌、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也公开表达了对RCS消息的支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5G消息都将成为5G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一,并成为轻应用的重要载体。

另外,从推行效果来看,5G消息在海外市场获得了相当正面的积极反馈。《哈佛商业评论》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大部分企业和开发者都表示,短信小程序在提升用户体验、获取用户反馈数据以及营销上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此外,随着5G、高速宽带的迅速发展和高速推进,未来的网络基础设施会更为完备、网络条件会更加完善。数据存储、互联网服务以及计算云端化将是大势所趋。5G消息这类坚定去本地化的云应用载体,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想象空间。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运营商主导的5G消息,现在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完美。首先,5G手机的普及率仍然比较有限,5G建设成本高昂导致信号覆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市面上仍然有大量手机产品是不支持5G消息的,这无疑会成为5G消息进一步推广的阻碍,也是相对于微信支付宝的劣势所在。

其次,尽管近期运营商在加强对5G消息的宣传推广力度。但很多用户对5G消息的感知力度依然不强,作为5G消息的主导者,运营商在引导用户、降低用户学习成本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另外,C2C通讯方面,在微信等IM应用已经高度成熟的情况下,5G消息很难在这方面拿到太多的份额。

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内三大运营商去共同想办法解决。

但在B2C、C2B领域,5G消息仍然有着巨大的机会。运营商之间的协作将有望打破单一厂商主导的平台孤岛,手机号码、SIM卡在实名认证、安全加密上的能力,也能帮助构建5G消息的差异化能力。

更重要的是,5G消息是一个开放平台,众多开发者的加入,将进一步挖掘它的潜力,就像当年App Store的开发者,创作出了无数个妙趣横生的应用。比如说,AI技术的加入,开发者可以在5G消息上打造出一个聊天机器人小程序,针对用户的输入的信息给出不同的拟人化的回复。

甚至乎,5G消息可以挖掘整合支付能力,运营商可以推出一款支付工具,任何小程序或应用号里的支付场景,都可以在信息界面里完成,不用跳转其他App。如果实现了这点,就有可能撼动现有的移动支付格局,运营商也能在5G时代支付市场中有一席之地。

等到5G消息生态真正形成并完善后,一款手机就可能可以做到不安装任何一个App,却能正常使用大部分服务。而这可能就是未来真正的“云手机”。这个过程可能有点理想化,要实现也有点难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5G消息的推广,这将是大的趋势。

自从诞生以来,5G在实际运用中仍然缺乏杀手级的应用场景。而未来将大规模普及的5G消息,有望填补上这个空白,并成为App云化趋势中的逐渐崛起的重点平台。

来源:雷科技

 
关键词: 消息 互联网 运营商

[ 智能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可穿戴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智能穿戴设备中运用的物联网技术
推荐智能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