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能网 > 人工智能 > 云从科技如何从四年亏28亿,到抢跑“科创板AI第一股”?

云从科技如何从四年亏28亿,到抢跑“科创板AI第一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24 12:00:21   浏览次数:77
核心提示:2021年07月24日关于云从科技如何从四年亏28亿,到抢跑“科创板AI第一股”?的最新消息:文 | 鹿鸣AI曙光不至,局内人心不死。2020年7月,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登录科创板,首日开盘涨288.3%,报250元,总市值一度高达1000.25亿元。AI赛道的所有创业公司


文 | 鹿鸣

AI曙光不至,局内人心不死。

2020年7月,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登录科创板,首日开盘涨288.3%,报250元,总市值一度高达1000.25亿元。AI赛道的所有创业公司耳旁都响起了一个倒计时的声音——何时才能上市?

同年12月3日,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在上交所披露招股书,冲刺科创板上市。

紧跟其后,其他“上市跑”的三家,作为“AI村的全村希望”,在上市这条路上也是多次流血咬牙冲锋,但却几经坎坷。

无形之中,上市成了AI公司一道难以越过的龙门。

商汤科技被腾讯一线爆料,已确定 A+H 上市,保荐人为中金公司,最快将于 8 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旷视科技自2019年折戟港交所后,今年也转战科创板,并于5月28日披露了科创板首轮问询的答复,目前还在排队中。

依图依图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2021年7 月 2 日晚,据上交所消息,决定终止对依图科技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

靴子尚未落地,“AI项目太贵”的论调却已甚嚣尘上。

自成立以来,云从科技已完成 5 轮融资,累积融资额已超过33亿元。因资方当中有颇多国字头资本,其一直被业内称为“AI国家队”。

2021年7月20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委公告,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通过。

至此,创立时间最短的云从科技斩获“科创板AI第一股”,当初从中科院“辞职创业”的周曦,也即将收获一家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

靴子已然落地,AI“国家队”来了。

明星AI集体失宠

早有VC投资人抱怨过:“AI项目太贵了。”

近两年,一级市场闹钱荒。在缺少了VC/PE的持续重仓加持后,“烧钱”的AI创业公司

现金流、资金链逐渐吃紧,于是科创板和港股市场就成了这些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有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亏损,另外10%则是勉强维持盈亏平衡。

持续大额研发投入是各家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云从科技为例,数据显示:

2018-2020年云从科技的营收分别是4.8亿元、8.1亿元、7.5亿元,研发费用分别是1.5亿元、4.5亿元、5.8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是30.61%、56.25%和76.59%,相应净亏损1.8亿元、17.1亿元、6.9亿元。

同期,“四小龙”中只有商汤科技的的估值相比于2019年都有所上升。

显然,巨额亏损、盈利能力不明的AI创业公司,很难在二级市场获得匹配融资时的高估值了。

而实际上,AI赛道曾是VC/PE的宠儿。

2016年3月,AlphaGo 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件事情在全球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之前,大家都觉得AI很酷,但它具体能做什么,其实大家还不太能理解。

AlphaGo的出现让全球对AI产生新认知,大家突然意识到AI离我们没有那么遥远,“深度学习”可能被应用到很多的领域,AI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于是在这场人工智能的热浪之下,行业头部企业在一级市场的估值不断被推高,同时也让很多的中国AI创业公司被资本热捧。

根据乌镇智库发布的报告,2014年至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度投资频次从近100次增长至近300次,融资规模从约2亿美元增加至16亿美元,涨幅分别达到近3倍和8倍。

一时间,“All in AI”成了坊间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自建团队,分别成立自己的AI研发部门——阿里巴巴启动NASA计划并创立达摩院,华为的全栈AI策略火速推出。AI时代大有接棒互联网成为下一个未来的势头。

疯狂之下,皆是虚妄。

2018年金融危机的袭来,让冷静下来的投资者开始追问AI公司的盈利状况。投资者们的犹豫,让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美国沙利文公司发布的《2019中美人工智能产业及厂商评估》中数据显示:

中国AI投资金额在2016年-2018年逐年上涨,在2018年达到顶峰,但是在2019年投资金额与投资笔数大幅下跌。

2019年,AI创业公司迎来倒闭潮,所到之处,都是梦碎的声音。

到了2020年,AI产业断崖式下跌,尤其是资本市场,较2018年相比融资规模几乎被“腰斩”。

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硬科技的资金流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半导体的突然崛起,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更上一层楼的领域步入高速发展期,曾经的资本宠儿AI,就此走下神坛。

“后安防时代”的算法困局

实际上,目前以云从科技为代表的“AI四小龙”在资本市场遇冷,是跟他们基础算法上出现的问题有关。

而这一切要从AI技术在中国的产生谈起。

2006年前后,国内各个城市都在逐渐推进交通摄像头网络的搭建,目的是建设无人交通管理体系。

为了不漏拍,几乎是每张照片内容都会被保存。可是在运营过程中,各个城市交管部门发现,影像数量急剧增加,每年在云存储上都要进行巨额投入。

因此,地方交管部门迫切需要一个能在摄像头就进行判断的技术,让摄像头只拍违法事件。之后,又衍生出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等方面的应用需求。

正因为这样庞大的需求存在,才迫使中国的AI企业迅速成长,也才有了“四小龙”格局初现。

可以说,“四小龙”主要是吃到了国家安防的时代红利。

然而,当下所有的国际专家对于AI应用的场景,仍然抱有怀疑。

2019年曾有美国知名教授在来华交流AI技术的时候发出疑问:“为什么你们要花这么多钱来做还没有成型的技术研发?”

这其实才是AI四小龙当下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

数科社报道称:

“各家并没有在算法层面有什么新的突破,类似教会计算机自我判断、自我逻辑的、事实从来没有发生,大家依然是不停的增加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算法和解决方案,并固化到芯片和固定的程序中,形成自己的最终对外软件产品。”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四小龙”在技术上均有一定的差异化路线。

比如依图科技转型“AI+算力”厂商,尤其在医学影像方面有独特造诣;旷视科技主要切入的是AIoT领域,并且在智能安防上有自身技术优势;商汤科技是将重点放在搭建完整的AI基础设施,做底层技术的算法研发;而云从科技在则是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特别是在金融、安防领域展示科技实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家的“打法”和技术不尽相同,但抢占的却是同一批客户,最终仍然是殊途同归。

这一结果在安防、金融领域便可佐证,而安防也是“四小龙”业务布局中最为重合的领域。

另外,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

安防和金融是AI企业赋能实体经济市场份额最多的前两大领域,占比分别达到53.8%、15.8%。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看,“AI四小龙”中最早成立的旷视科技已满十岁。十年,按照创投圈的逻辑,已经到了资方对企业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的年纪。

在这种情况下,比投资方更加焦虑的则是企业自身。

即使被称为“融资机器”,“四小龙”中的三家在资金上的捉襟见肘也写在招股书里:

报告期内,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分别亏损了130亿元、51亿元和24亿元。

2021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数量连续下降的第四年,也是AI领域投融资频次连续下降的第三年。

因此,在“卷味十足”的人工智能领域,对于云从来说,如何构建自己的差异性和护城河显得尤为重要。

资本趋冷,AI落地

随着资本寒冬到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变得冷静。

相关数据显示,AI行业融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18年之前。2018年,AI行业共完成523起融资,总金额约667.1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0年,这组数字便降为305起、243.3亿元人民币。

这一年AI创业公司们谈论最多的不再是论文与融资,而是自己究竟做出了哪些业务和产品,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

AI开始变得更落地。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产业白皮书》显示:

“较之此前纯技术驱动的特点,AI企业比拼重点已经从单项技术的“理论”准确率转向应用场景的 “跑马圈地”。从2020年的数据看,我国人工智能渗透率最高的交通场景已经达到45%,其次是医疗场景(41%),教育场景(39%)。To B业务的渗透率则更高,生产/制造环节的渗透率达到57%,其次是物流/供应链(37%),销售/商务拓展(34%)。”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温浩曾说道:

“融资不是一个可持久的竞争力,持久的竞争力还是在行业,你能有多大业务规模,能实现多大利润的,这个才是关键。”

根据云从科技招股说明书的介绍:

成立于 2015年的云从科技,孵化自中国科学院,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和各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主营业务方面,云从科技主要收入来源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个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软件开发服务。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包含AIoT设备管理、算力和资源管理、人工智能算法和引擎等模块,旨在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技术服务。

在中国市场,除安防领域之外,云从科技已经拿下银行、机场等行业超70%的市场占有率。

在银行业机场行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优势后,云从并不急于将业务扩展到其他行业,而是围绕已有的业务场景,提供从计算机视觉到智能感知、认知决策的整体解决方案,辅助银行完成支付、消费行为、用户画像分析、精准营销的商业闭环,并积累自身在专业领域的数据优势。

温浩说,“云从科技并不追求向资本市场讲故事,不刻意追求AI领域的品牌营销,更看重所专注领域的数据积累和技术闭环。”

可以说,在技术积累与产品落地上,云从开启了极速飞奔的模式。跨镜追踪(ReID)技术,3D人体技术,自然语言处理(NLP),这个沉默低调、成立至今仅仅5年的年轻企业频频刷新多项世界记录。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和7.2亿元。

对比“四小龙”中另外两家已经提交了招股书的依图和旷视的数据:

旷视科技同期营收为8.54亿元、12.59亿元和7.16亿元,亏损为28亿元、66.42亿元和28.45亿元;依图科技同期营收为3.04亿元、7.16亿元和3.8亿元,亏损为11.68亿元、36.47亿元和13.03亿元。

相比这两家“吞金兽”,云从科技的营业收入虽然并不是最亮眼的,但其近三年的亏损控制表现出众。

国内AI赛道持续“烧钱”在今天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人对AI创业公司的关注甚至不在于如何盈利,而更关心如何止亏。这或许是云从能抢先上市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云从科技的业务模式和强调AI行业落地的发展路径也获得了来自产业界的认可和支持。

有人说这是AI最好的时代,也是AI最坏的时代,好在每个个体都处在时代变革的力量中,坏在充满不确定与风险。

成功上市,或许是一颗“救命丸”,但事实上,也难除“AI四小龙”的病根。上市对云从科技而言,可能只是让他们短暂的补上流血上市的亏损,但是未来的前途还是很不明朗。

就像云从科技在招股书里所描述的:

公司所处人工智能行业一方面面临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术实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较量;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推进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该类厂商在硬件研发和供应链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使得新兴人工智能企业需不断寻求差异化优势,整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而眼下底层原理仍未达成共识的AI技术,难逃“黑箱”嫌疑。人工智能中哪怕只有1%的识别错误率,用户遇到就是100%的负体验。

此外,如今科学伦理和数据合规问题还摆在各家面前。

自今年315晚会曝光人脸识别侵犯隐私的乱象后,云从和旷视在上交所的问询函当中,也都被问及数据合规和伦理风险问题。双方都表明,数据由客户采集、管理和使用,自身并不涉及数据采集和应用。不过,旷视也补充披露,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道德保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未来新出台的国家或行业伦理道德规章制度也可能给公司带来合规成本。

投资云从科技的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在2019年底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人工智能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不会很短暂,正处于潜心耕耘的蜇伏期。”

“云从龙,风从虎。”这句话出自《易经》。

对于未来,云从科技依然要耕耘、要蛰伏。前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它能有“腾飞”的一天。

 
关键词: 亿元 人工智能 科技

[ 智能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ITECH直流电源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基于朴素贝叶斯自动过滤垃圾广告
2020年是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发展的重要一年 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行业短板、发展前景一览
推荐智能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