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中国机床工业40年 成绩喜人但也要认清问题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6-18 19:21:12
热度:98

中国机床工业40年 成绩喜人但也要认清问题过去40年,中国机床工业在不平凡的改革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机

过去40年,中国机床工业在不平凡的改革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机床工业已经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复杂。理性客观地对机床工业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于我们明确未来30年的发展道路和优先任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热评 | 中国机床工业40年,成绩喜人,但也要认清问题

40年主要成就与进步

我国现代机床工业的基础源于“一五”时期(1953-1957)开始实施的前苏联援建工程,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展的“三线建设”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规划建设。

改革开放前已经形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产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布局均衡合理的机床工业体系,基本承担起装备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任务,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评 | 中国机床工业40年,成绩喜人,但也要认清问题

当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这一体系,带有计划体制的种种问题,如企业缺乏活力,装备陈旧落后,技术进步缓慢。

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床工业已经全面进入了数控机床时代,而我国的机床行业除个别较简单的产品门类外,数控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相比形成了明显差距。40年后,我国机床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产业能力和国际地位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体制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机床是工业化生产最为典型的生产资料。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机床工业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和公有制(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有制)。

其中重点骨干企业(包括“十八罗汉”)和研发机构均由一机部直接管辖,其产、供、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连一台很小规格的仪表机床都不允许计划外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材料供应、人事用工、工资福利等基本经营活动都实行统一管理。

这种体制下的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经营主体。改革开放后,这种单一结构和僵化管理模式逐渐被打破。

1984年7月发布《国务院批转机械工业部关于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的通知》,将原机械部直属企业下放到地方管理,标志着以政企分开和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准入、产业准入全面放开。原有的国有企业多数实施了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民营企业蓬勃兴起,外资企业大量涌入。

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机床工业的体制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机床工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切削机床为例。

2015年,规模以上金属切削机床企业为739家,其中,国有(含集体)控股、私人控股和外资(含港澳台)控股的企业数量分别为71家、533家和105家,占比分别为9.6%、72.1%、14.2%;

上述三类企业拥有资产占比分别为38.3%、48.8%、10.4%;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8.4%、68.7%、10.8%;

实现利润的占比分别为-12%、97%、13.4%。

其中,国有企业除了占有资产指标(近40%)之外,在其他几项指标上已经失去优势,在利润方面拖了整个体系的后腿(-12%)。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企业表现出强劲的活力,不仅在企业数量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占比70%以上),更以不足一半(48.8%)的资产占有贡献了近七成(68.7%)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近乎百分之百(97%)的利润。

民营机床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这是机床工业40年来最为显著和最具积极意义的变化。

这一变化带来的竞争活力,使机床工业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3  4  5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