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从0到领先,“亚洲生物之城”新加坡是如何进阶的?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1-03-15 12:01:39
热度:209

从0到领先,“亚洲生物之城”新加坡是如何进阶的?导读: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布局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但如何扬长避短,把握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为区域经济注入

导读: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布局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但如何扬长避短,把握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是摆在我国生物医药界一个重大而十分紧迫的课题。对此,动脉网从国内外优势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从产业定位、政策扶持、产业服务等方面总结发展经验,希望为我国园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提起新加坡,你会想到什么,坐落于市内河畔的鱼尾狮喷水雕像还是亚洲排名第一的世界级学府南洋理工大学?这两者固然极具代表性,但并非新加坡的全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国土面积仅有719.1平方公里的城市级国家还有一个隐藏的代名词,即“亚洲生物城市”。

作为亚洲发展最快的生物产业集群,新加坡依靠着强大的数码科技实力和充满活力的研究生态体系,不断地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无人知晓的生物医药领域“小白”成长为全球医药产品临床研究和试验管理活动中心,吸引着如辉瑞、罗氏、诺华等世界级药企来此发展,并将其设定为亚太地区总部。

图片由动脉网记者拍摄

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63亿美元,其中,制药行业产值达到219亿美元,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144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值得一提的是,以同期年度营收作为对比,新加坡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相当于6个上海张江高新区。(注:2019年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工业产值达400亿元)

发展至今,新加坡在生物医药领域共有300多家企业,50多间制造工厂,50多家研究机构,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人数超过24000人,庞大的市场体量和高精尖的人才队伍使其国际竞争力呈阶梯式提升,逐步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价值链的重要环节。

任何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性的趋势,又包含着偶然性的情形。那么对于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来说,它是如何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将生物医药从0做到百亿美元级的市场体量,又是依靠着怎样的资源优势和运营体系吸引着全球药企巨头争先入驻?它的成功模式能给国内生物医疗产业园提供哪些参考,又有哪些可复制的经验?不妨从一连串数字背后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

“40年”:从“小白”到亚洲领先的时间跨度

上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已经结束了经济的第一波腾飞,发展步伐逐渐放缓,甚至在1985年出现了经济衰退,颠沛流离的新加坡人显然不愿意将代表着经济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深思熟虑后,新加坡政府决定开始转型,让自己的经济不再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而是将目光瞄准了有着高科技、高产值著称的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方向已经确定,但摆在新加坡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他们在生物医药领域完全就是一张“白纸”。80年代的新加坡在生命科学领域只有国立大学的生命学院在苦苦支撑,虽然实力强大,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学领域,对生物领域的研究微乎其微。更让新加坡政府绝望的是,新加坡本土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企业,也根本没有成熟的教育条件培养出相关人才。

1启动“外援政策”,加速产业建设

但不愿服输的新加坡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开始“另辟蹊径”。通过与多方接洽,新加坡政府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引入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明星学者,来帮助新加坡建立起自己的生物医学产业,而西德里·布伦纳就是第一位发现新加坡潜力的专业人士。

西德里·布伦纳到底是何方人物呢?他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曾在2002年因解析出了“基因密码”与信使RNA的功能,一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职加入新加坡工作的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之父”。

1985年,布伦纳来到了在生物医药界“一穷二白”的新加坡,开始帮助新加坡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科研机构——分子生物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IMCB),这也是新加坡向生物医药产业转型的起点。

此后,布伦纳一直致力于帮助新加坡建立起完整的医药研发体系,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人才培养方面,布伦纳一手创立了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研究生学院,为新加坡本土研究院以及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生物医药领域高精尖人才,这一举动也为后来新加坡成为亚洲医药产业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明确顶层设计规划,各职能机构分工明确

进入21世纪,在生物科技行业积淀已久的新加坡逐步将生物医药业作为战略产业,并详细制定了“BMS”计划,该计划主要涉及三个职能机构,分别是生物医学科学小组(EDB)、第一生物资本(BOS)和生物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其中EDB负责工业发展,BOS负责对创新型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而BMRC负责协调和资助公共部门和学术研究,并支持科学家的培训。

另一方面,政府也同步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出如“RIE2020”(研究、创新与企业2020计划)、医药创新计划(PIPS)等鼓励性政策推动该行业发展,并联合医药企业培养专业人才。而对于外商投资者,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还会为其提供大力的优惠政策支持,帮助其搭建伙伴关系,保障国际生物制药企业在新加坡的顺利发展。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新加坡已经彻底甩掉了“生物医药小白”的帽子,并以一匹“黑马”的姿态成为了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在更具说服力的产值方面,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连续16年达到百亿美元级的市场体量,并一直保持增长,从未出现下滑。

“5.8平方公里”:两大核心园区的整体面积

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核心园区的打造。作为亚洲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一,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以“大士制造”为产业基础、“启奥研发”为创新源头的产业集聚格局,总规划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

1大士生物医药园:以医药制造企业为中心,旨在带来税收和就业

大士生物医药园是新加坡第一个正式设立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由裕廊集团投资600万美元于2000年建成,共占地360公顷。园区位于新加坡东部的大士区,距离中部纬壹科技城8公里,离新加坡唯一的国际多功能港口裕廊港仅20分钟路程,占据了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士生物医药园的核心定位是生物制剂和医疗设备,主要供生物医药企业建设生产厂房。园区内可见公路、排污系统、供电、供水和电信线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并引进了蒸汽、天然气、冷却水和废物处理等第三方公用设施和服务,为入驻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产制造环境。

截止目前,大士生物医药园已入驻众多国际巨头企业的大型制造工厂和企业总部,包括默沙东、辉瑞、罗氏、安进、艾伯维等在内。这些国际巨头的相继入驻,在推动大士生物医药园成为亚洲生物医药制造中心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2新加坡启奥生命科学园:以科研机构为中心,旨在推动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

启奥生命科学园地处新加坡心脏地带,离新加坡主城区只有2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自2000年开始筹备,具体细分产业定位在生物医药研究与生产、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疾病研究等领域,涉及产业环节涵盖高端技术研发以及科学试验。

作为生物医药研发“圣地”,启奥生命科学园临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国际顶尖学府,并集中了7个生命科学领域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数量超过2000名。

面对巨大的校内技术和专利对商业化转化需求,启奥园充分发挥技术交流分享平台作用,加速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临床进一步商业化的进程,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开发的完整产业创新链。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还在启奥城内设立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局,促进产业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对园区内产业项目进行认证、资金资助、园区资源协调等工作,帮助企业顺利落地。

到目前为止,启奥生命科学园已经历五期建设,第六期将于2022年完成。启奥生命科学园是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载体,其发展历程与新加坡“BMS”计划的不断落实息息相关,园区重视技术创新,并系统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孵化体系,正逐步向新加坡“BMS”计划的终极愿景——亚洲生物城迈进。

3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