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小米宣布造车,是垂涎已经还是一时脑热?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1-04-01 16:01:59
热度:80

小米宣布造车,是垂涎已经还是一时脑热?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当科技巨头们争相涌入造车业,将智能汽车作为下一个新战场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小米要造车,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当科技巨头们争相涌入造车业,将智能汽车作为下一个新战场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小米要造车,只有小米不知道。虽然姗姗来迟,但它终于正式宣布要造车了。

在史无前例的“骚操作”,分成两天召开的发布会上,小米终于喊出了霸气的气势:“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这就是小米造车的底气。

不少人都对小米改了和没改差不多的新LOGO,试图进行解读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小米的重点。即便折叠屏手机的发布,将价格拉到万元以内,也没有挡住小米造车的新光芒。

小米的愿望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乘着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风口,雷军自己亲自挂帅参与,开启小米全新的十年。

实际上,小米对造车垂涎已久,期间也默默做了很多准备。而手机终端市场的变化,IoT摸不到方向,汽车制造的巨大想象空间,都让小米欲罢不能。小米可以煽情、耍酷,但小米不得不造车!

垂涎已久

在科技企业造车的浪潮中,小米赶了个晚集。

在小米之前,众多科技企业跨界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从苹果、华为、富士康到百度,无论公司的定位是手机、互联网还是代工、制造业,大家都不愿错过这个风口。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势单力孤的局面,早就改变了。

吸引这些企业进入造车业的,是未来规模超过两万亿美元、极具想象力的市场。而科技互联网巨头们,需要增长的新空间,不管是在经营层面,还是资本层面,特别是尝试过资本市场甜头的企业,他们的估值要靠“有潜力”的想象空间来撑起。

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如今造车新势力们虽在产品销量、盈利能力上远不及传统汽车巨头,但却纷纷上演了市值反超的戏码。

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小米跟汽车有关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被看作是其迈进造车领域的信号。甚至是在2020年,小米只是联合兰博基尼发布了一款定制卡丁车,都让业界人士在各种猜测里反复的摩擦解读。

于是就开启了外界一波传闻,小米一波辟谣的多次循环。

直到2021年,小米的口风也没有松。2021年2月,小米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但市场闻风而动,小米市值一度暴涨500亿港元。

不久前,雷军在许知远的节目中透露“有特大项目要干,准备了100亿美金”,再度引发外界猜测。在此期间,还一度爆出“小米将联合长城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消息,随即又被否认。

在小米遮遮掩掩的背后,雷军的纠结和犹豫是必然的:成,则登峰造极,败,则数十年的努力归于沉寂。雷军直言,整个决策思考过程非常痛苦,“每天早上想出一百个造车的理由,晚上又用100个理由推翻”。

不过在圈内人看来,小米造车大概率不会缺席,因为不管是雷军,还是小米,之前已经做了很多铺垫。

8年前,雷军就在美国会晤过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特斯拉为什么吸引人,一是每年成倍增长的市值,二是智能化的操控。而这两项,在国内都是科技企业的长项。

雷军说,小米是汽车领域的新兵,没什么经验,“但我们有如饥似渴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工程师,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其实见完马斯克回来的第二年,小米就在智能车机、智能座舱等领域申请了一些专利。

小米的汽车专利,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与行车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小米的汽车专利中 60%以上是智能座舱与行车安全,此外还有汽车零部件专利制造等方面;专利包括后视镜调整方法、自动导航服务、车内驾驶安全监控等。

专利布局比较宽泛,小米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准备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后,水到渠成的成分居多。因此,不管雷军在台上怎么动情的表述,小米造车都是经过充分准备和考量的。

3月30日,小米公告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CEO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不过,小米只是宣布造车计划正式立项,暂未提到更详细的造车计划,也尚未公布相关的概念产品。这是特别适合小米style的操作方式:给你噱头,让你猜,等再进一步,再用一个噱头吊着你。

小米造车的理由

创立小米手机时,雷军解释大家碰面喝了一碗小米粥,所以名字就定小米了,其实没人相信他们只见了一次面,他们见面指不定喝了多少碗小米粥。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雷军发现了手机闪瞬即逝的风口。

雷军创立小米,留下一句名言广为传颂: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起来。但造车这件事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没有随随便便会飞的猪。

小米造手机,“雷布斯”卖到全世界用11年,这11年小米从无到有,然后到全球第三,没人怀疑“劳模”的能力。但小米造车,绝不是情怀,而是智能手机市场的残酷现实。

小米虽然在手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但从2017年开始,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都在平稳下降,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手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11%。这个趋势对于智能手机收入在小米集团营收超六成的占比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另外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就开始下降了,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了近一半。

另外从小米资本和战略层面来看,目前小米手机业务触及天花板,IoT业务未爆发,这导致小米估值受限,而造车几乎满足小米的所有诉求,其增长曲线和逻辑,也与之前有相通之处。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认为,小米急需为现在的手机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最近一两年,新能源板块特别火热,科技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小米瞄准这个行业也是合理的。

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空间非常巨大,容得下很多巨头的共存,至少短期内不会造成“内卷”。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数仅为5.4%,未来五年将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安信证券在研报中这样表述,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因此,小米等作为智能手机革命的成功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具备天然敏感性,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目前小米仍然是一家以手机为主的制造企业,双引擎策略目前并不奏效,在这样的情况下,造车的确能为小米带去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小米迈向5G和IoT的过渡期,小米汽车可以支撑起资本市场对其未来的期许,也是小米提前布局的下一个增长点。

智能汽车,小米绕不开

汽车是一个大行业,产业链非常长,电动汽车是最大的个人消费品,参考Gartner数据,2019年,中国汽车及车后市场规模达到10万亿元,10倍于手机市场。汽车制造占国内GDP约10%,经济支柱效应凸显。

汽车电动化的行业浪潮,打造了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又会将汽车业带向哪里?不能怀疑的一点是,汽车工业与科技行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过去数十年,汽车是工业技术的集大成者,硬件性能、安全保障等是核心卖点。而当下,电动车相比于传统车开发周期短,自动泊车、智能避障到自动驾驶,软件功能正逐渐成为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

具有硬件和软件集成能力的企业进入汽车领域,毫无疑问会加速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它们的焦点不会是整车的制造工艺,而是汽车芯片和软件的开发。

小米加入造车竞争的赛道,背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新能源车对旧有生产模式的切割,更好的体验和科技水平,更是小米的一次新尝试。

众所周知,经过11年的发展,小米已经到了临界点,下一步,雷军会将小米带到哪里?

很多人猜测小米会选择代工模式,就和做手机一样。但小米选择代工是吃过苦头的,因此也有人估计小米会自建工厂,因为蔚来、小鹏等企业兜兜转转一圈之后,也开始自建工厂了。

小米这次选择了拒绝外部融资,完全放在上市公司体系内做,并且亮出了1000多亿的现金,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差钱,我们有实力!

以雷军的号召力和小米品牌力,融资不是难事,多个造车企业往往合资成立一家公司,让投资人出钱,而小米选择完全自己来做,也是避免被资本裹挟。

另外,小米真的准备好亏损了吗,这个心理承受度究竟多大?比如小米参与了一把的蔚来汽车,2020年净亏损53.041亿元,2019年亏损112.96亿元,2018年和2017年分别为96.39亿元与50.12亿元,4年亏损300多亿元。

因此,小米前期的100亿,着实不多。

所有人都替雷军操心,其实雷军已经想好了。他和小米的长项,就是利用好每一个噱头,每一次机会,达到最好的效果。精明的雷军,在造车的路上,仅仅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