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面对安全性和效力的担忧,疫苗能提供多少保护?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1-05-24 10:02:12
热度:83

面对安全性和效力的担忧,疫苗能提供多少保护?文/陈根当前,病毒的变异以及疫情防控的松懈,导致新冠疫情出现了第四波上行,这进一步加速着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在全球范围的铺开。2021年4

文/陈根

当前,病毒的变异以及疫情防控的松懈,导致新冠疫情出现了第四波上行,这进一步加速着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在全球范围的铺开。

2021年4月29日,Nature官网的新闻报道了全球最新的新冠疫苗接种数据。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了第一批紧急使用的疫苗后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全世界就已经达到了十亿剂新冠疫苗接种的里程碑,Nature官网也将这次疫苗接种称之为“前所未有的成就”。

截至4月27日,已有5.7亿人共接种了10.6亿剂疫苗,这意味着,在世界77.9亿人口中,约有7.3%接受了至少一剂疫苗。

当然,大规模的接种也伴随着民众对疫苗安全性和效力的担忧,偶发的疫苗副作用造成的不良事件将成为人们心里存留的阴影,关于疫苗的效力更是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回应这些存疑的最好办法,则是正视疫苗副作用的发生,了解疫苗产生效力的原理。

正视疫苗副作用

疫苗副作用引发了部分民众的担忧与不安。其实,打疫苗引起一般性的副作用是正常现象。

疫苗注射到人体内,需要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激发出抗体,这样疫苗才能发挥抵抗病毒的效果。而注射部位疼痛红肿、身体出现疲劳、发烧、头痛等症状,都是身体产生免疫应答后伴随而来的反应,也就是免疫系统被激活、开始工作的标志。

其中,被疫苗触发而自然释放的化学物质叫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也称为趋化激素、趋化素,是细胞分泌的蛋白信号。激活免疫反应的化学物质让人感到不适,但一般不会严重到干扰日常生活起居的程度,而且大致三天后症状就会消失。

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副作用症状往往不可避免,副作用的表现强度则成为接种疫苗的关键——激发的免疫反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必须恰到好处,最好能在副作用和免疫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目前几种主要疫苗已知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的局部副作用,表现为疼痛、红肿等;全身性副作用,如疲倦、头痛、肌痛、关节痛、发烧和寒战。其他不太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发烧、畏寒。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疫苗副作用,也是因人而异,具有较大差别。有些人几乎毫无感觉;有些人会感到略不舒服,但并无大碍仍然可以去上班;有些人则需要卧床休息。爱丁堡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教授埃莉诺.莱利则表示,人们的免疫系统存在巨大的遗传多样性,这就是差异的基础。

细究其因,则关乎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可粗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被称为先天性反应,包括那些像化学警报一样的身体反应。另一部分是适应性反应,它学习然后记住如何通过设计B细胞来对抗感染。这些B细胞产生抗体来寻找和消灭病毒,另外还有T细胞,它们可以剿杀任何受病毒感染的身体细胞。而正是先天性反应的早期免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变化,才决定着每个人对疫苗副作用是大还是小。

除了常见的副作用外,随着接种普及,罕见副作用病例开始增多。罕见病例中最引人关注的则是血栓症状,涉及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和强生/杨森疫苗。

3月中旬,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报告了血栓症状,致使多个欧洲国家暂停接种英国牛津大学和制药公司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新冠疫苗。英国和欧盟的约2000万接种者中,有25人出现了与血小板计数下降有关的严重血栓,直接导致9人死亡。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对此开展了病例回顾分析,但无法就报告症状是否与阿斯利康疫苗有关作出明确回答。分析最后给出了疫苗好处大于任何风险的结论。可以说,相关却并不等同于因果,新冠疫苗和血栓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诱发的机制又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正通过各种报告系统监测潜在的不良反应,这些系统包括世卫组织的Vigibase平台、欧洲药品管理局的EudraVigilance,以及美国的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关系统,让公众和医护人员可以报告疫苗注射后的不良反应。

这种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罕见不良事件的迹象不仅在于能确保当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更是成为民众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忧的强心剂。

疫苗能提供多少保护?

先说答案。疫苗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保护,也不能保证接种后不会感染、传播病毒。从疫苗作用的机制来看,疫苗作用于人体的后天免疫系统,又称获得性免疫。这个系统通过与病原体接触而产生识别病毒病启动针对特定病原体免疫反应,通过刺激人体产生免疫细胞,其中一部分会产生对病毒的抗体。

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接种疫苗后之所以仍有可能感染并传播新冠病毒,主要因为评估疫苗效力主要通过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症状而不是有没有感染来衡量,而无症状感染则是新冠病毒的一大特征。并且,现在仍没有证据说明现有疫苗、不管是打一针还是两针,能够阻止病毒传播。

其中,大部分疫苗完全接种需要打两针,因为第二针疫苗才会激发第二阶段免疫反应,产生长期免疫力,比如麻腮风三联疫苗(MMR)。研究发现,在只打过一针的人当中,有40%对三种病毒没有完全免疫,而打过第二针的人里这个比例只有4%。

究其原因,后续增强剂可以激发接种者自身免疫机能进入一种新的微调模式:身体免疫系统初次跟疫苗相遇时,会激活两种重要的白细胞:B浆细胞和T细胞。B浆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但寿命不长,如果不注射第二剂疫苗,就会导致抗体数量锐减。

T细胞又叫T淋巴细胞,成熟后分化成不同的效应亚型,能识别和杀死不同的病原。其中一种叫记忆T细胞,如果没有碰到格杀对象(病毒),在体内可以存活几十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忆T细胞只有在注射了第二针疫苗之后才会大量产生。因此,即使越来越多人接种疫苗,对大部分人来说恢复正常生活可能还需要相当长时间。

此外,不同疫苗的效力各有所长。实验室环境下的“效能”与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力”也会有所差别。在实际应用时,疫苗的“效力”可能会受接种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本身有没有疾病等因素影响。

2021年初,美国加州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发表研究报告称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自身免疫力能维持至少6个月。英格兰公共卫生机构(Public Health England)的发现是至少5个月。

疫苗提供的免疫力和感染后自然产生的免疫力大致相同,但持续时间因各人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可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英国莱斯特大学病毒学家朱利安.唐(Julian Tang)表示,疫苗免疫力大致可持续6-12个月,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人自身情况,以及疫苗的种类。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疫苗的接种对全体人类以及最终控制疫情具有关键作用。继辉瑞/BioNTech疫苗BNT162b2在以色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后,以色列卫生部对16岁及以上的650万以色列居民进行了疫苗接种。

由于全国半数以上的人群接种了至少一剂疫苗。以色列卫生部近期在Lancet发表了一篇针对疫苗在真实世界人群中的保护效力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评估了广泛引入疫苗后对全国范围内公共卫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截止2021年4月3日,在16岁及以上的6,538,911人中,有4,714,932(72.1%)人完成了两剂BNT162b2的完整接种。第二次疫苗注射后7天或更长时间,调整后疫苗保护效力估计值为95.3%。其中,未接种疫苗的SARS-CoV-2感染发生率为91.5每100,000人日,两剂全程接种的感染发生率为3.1每100,000人日。

疫苗对预防无症状感染的保护效力为91.5%,其中未接种疫苗的无症状感染发生率为40.9每100,000人日,两剂全程接种的为1.8每100,000人日。预防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效力为97.0%,未接种疫苗和接种疫苗两组的有症状发生率对比为32.5 vs 0.8每100,000人日。在所有年龄组中,随着疫苗覆盖率的提高,新冠感染的发生率也出现了下降。

不可否认,疫苗作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其成功研发以及推广依然是人类最终控制新冠疫情的关键所在。全球化时代下,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则无人会安全。面对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以及伴随着民众对疫苗安全性和效力的担忧,正视与了解才是解决不安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