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下游供给持续紧张,血液制品市场的下一个争夺点在哪儿?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1-05-24 12:02:32
热度:188

下游供给持续紧张,血液制品市场的下一个争夺点在哪儿?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血液制品作为防控重大疾病、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基础药,不断增长的需求、新产品和新适应证的推出带动了行业

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

血液制品作为防控重大疾病、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基础药,不断增长的需求、新产品和新适应证的推出带动了行业市场的稳健增长。

2020年疫情之初,以白蛋白和静丙为代表的血液制品迅速成为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药物,可见其战略地位。受血浆资源、血液提取工艺等因素制约,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壁垒高,产业链上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国内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未来提取技术的差异化、产品结构的优化及终端销售力量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01血液制品行业背景

血液制品属于刚性需求药品,在急救、感染以及凝血障碍疾病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定义,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制成的治疗产品,例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人体血液包括血浆(~50%)、红细胞(~42%)及白细胞和血小板(~8%),血浆中约8%为血浆蛋白。我们通常说的血液制品就是从这8% 的蛋白质中分离提纯制成的,通过分离提纯可以进一步得到白蛋白(60%)、免疫球蛋白(15%)、凝血因子(1%)及其他蛋白成分(24%)。

图1:人体血液及血浆蛋白组成成分

来源:火石创造数据库

血液制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美国哈佛大学E.J.Cohn教授和其工作小组研究发明出一种被称为低温乙醇法的工艺,从人血中提纯出人血清白蛋白,后期经历了白蛋白、凝血因子、静丙三大产品驱动的阶段。我国的血液制品在国内从50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粗放发展导致安全事故,后受到政府严厉整顿,目前还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期。

图2: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历程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2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分析

血液制品产业链主要包含原料设备供应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和血液制品需求方。

图3:血液制品产业链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原料设备供应商主要分为单采血浆站、血液检测试剂、采浆设备和耗材以及血液制品生产设备四个部分。单采血浆站作为血液制品生产原材料的唯一合法来源,与血液制品的产量息息相关。血液检测试剂主要包含血型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检测试剂。采浆设备及耗材包括单采血浆机、耗材以及配套药品。生产设备包括反应罐、离心机、压滤机、超滤设备、蛋白纯化仪、层析设备等。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因子类、其它血浆蛋白类生产企业。其中免疫球蛋白可分为正常人免疫球蛋白(肌免、静丙、皮下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狂免、破免、乙免、甲免等)。凝血因子类,包括人凝血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部分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目前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以解决原料血浆不足的问题。

血液制品需求方包括医疗机构和药店,最终在专业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应用于患者。

上游分析——采浆量增速放缓,缺口长存:2017年以来由于审批严格,我国新浆站审批速度缓慢,采浆量增速也持续放缓,增速从2016年的22%降到2018年的6%左右。根据2018 年数据,中国拥有约227个血浆站,采浆量为8500 吨,平均每个浆站的采浆量为37吨,对比美国拥有601个血浆站,采集血浆量达到40,000吨,平均每个浆站的采浆量为67吨,国内浆源供应仍有较大缺口。

单采血浆站必须由血液制品企业来设置和管理,且生产6个以上品种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才有资格新设,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3大类制品。目前具备新设单采血浆站资质的企业有9家:华兰生物、天坛生物、中国医药、上海莱士、博雅生物、卫光生物、泰邦生物、绿十字及派斯菲科,影响了采浆站数量的增长。

中游分析——行业集中度高,血液提取工艺制约企业发展:血液制品的中游生产企业有28家,其中只有6家为非上市公司且未受上市公司控股,市场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头部企业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较高。最主要的2种产品白蛋白和静丙的销量占据整体行业产品份额80%,白蛋白60%依赖进口,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在山东泰邦、华兰生物、成都蓉生、远大蜀阳、上海莱士等几家头部企业。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