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浅谈设计院如何做智能交通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6-04 08:23:49
热度:2925

浅谈设计院如何做智能交通  “在交通规划设计院如何做智能交通设计?现在城市智能交通(ITS)这么火,这个领域应该是未来的趋势吧。”这是在某交通类网站上引发无

  “在交通规划设计院如何做智能交通设计?现在城市智能交通(ITS)这么火,这个领域应该是未来的趋势吧。”这是在某交通类网站上引发无数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设计院做ITS项目的困境

  笔者来到规划院工作已有一年的时间了,院里涉及ITS这方面的业务甚少,最多也就是一点科研类相关的项目,产值方面更是微乎其微。在与其他的同行交流时发现,这种情况在设计院是普遍现象。这与ITS如火如荼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ITS类项目在设计院不受青睐呢?症结到底在哪里?细细想来,笔者觉得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设计规范(标准化)缺失

  传统的道路、桥梁、规划类项目有明确的设计流程和内容,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操作起来非常规范化。而ITS类项目在程序上无章可循,没有给与硬性的、标准化的规定。很多城市ITS项目都没有为设计环节预留相关的预算,就算偶尔地留一些,也是杯水车薪。

  必要性的流程不能够标准化、规范化,就不能够保证设计机构的资质和质量,结果就是“谁都可以做,谁都在做”,传统交通设计机构在城市ITS设计中不仅未占据优势,反而处于被逐渐边缘化的状态。

  (二)ITS业主身份多样,需求复杂

  城市ITS的业主方包括公安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市政府城管办、交通运输机关的建设部门、运输管理部门、国资性质的城投、交投、轨道(地铁)公司、公交、铁投,还有相关的信息办、科技主管和财政主管部门等。这些业主有着各具特色的需求,比如同一个产品,给交管部门的设计和给交通运输部门的设计思路就不能一样。这就给设计院进行设计和服务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环节粗糙,没有固定的收费模式

  传统的路桥类项目设计环节能够根据国家标准,按照项目投资的百分比收取设计费用。而ITS类项目在产品设计环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设计环节粗糙,业主对设计环节的质量重视不够,给予设计环节的预算很少。这直接导致了设计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路桥项目上。

  另外,在ITS的既有市场中,一些集成商甚至是实施方直接涉足设计环节,在长期积累后,已经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这也导致了设计院在ITS设计市场越发边缘化。

  二、如何走出困境

  ITS真正在国内发展,也就十几年,政府加足马力,企业也是不断出产品。从招投标网站的信息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ITS规划与设计,从交通诱导、交通信息平台、交通决策支持系统等开始着手设计。所以,可以肯定ITS不是一个可以退却和放弃的市场,相反,它具有广阔的挖掘空间。细分析来,设计院做产品是不太可能的,那么设计院该如何开展ITS领域的设计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ITS设计标准制定

  ITS的项目往往是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实施的,采用市场化机制,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外围环境比较成熟,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而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市场上的ITS标准略偏向于产品技术类,在设计方面的相关标准几乎没有。举例来说:快速路线圈布设原则、标准,监控、摄像机布设原则、标准,匝道如何控制,信息平台如何搭建以及其应具备的功能有哪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方面着手,整合一个完整的ITS设计技术规范。

  (二)ITS规划与咨询

  现在,很多二线城市都在建交通信息平台,有的是另起炉灶,搭建一套新的系统;有的是在既有交通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由于城市管理体制不同,往往是公交管公交、市政管市政,各自独立运作。然而,如果缺乏统筹的规划,势必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也就达不到国家“低碳、联网”的目标。笔者认为,要抓住当前中小城市市场,开拓、引领做规划,做以ITS为主的交通改善及智能化管理规划咨询方面的工作。

  (三)ITS设计施工总承包

  现在,城市ITS多为设计施工总承包,系统集成商以提供集成为主,顺带进行ITS设计。由于缺乏专业化、精细化的设计,导致系统建设存在可持续性、扩展性低等严重问题。在设计院传统涉及的领域中,EPC的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涵盖了道路、桥梁、隧道、污水处理厂等领域。EPC的模式,突出强调了设计与施工的协调,设计工作由设计院的专业团队负责,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所以,将EPC模式应用于ITS中,不但可行,而且可信。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