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都市圈观察 | 逃离与回归:从东京看超级都市圈人口未来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8-16 12:01:52
热度:98

都市圈观察 | 逃离与回归:从东京看超级都市圈人口未来没错,这就是东京,一座古典与现代交融,兼具东方与西方之美的城市。它不仅是日本的首都、全球城市金字塔顶端的城市,也是全球屈指可数

没错,这就是东京,一座古典与现代交融,兼具东方与西方之美的城市。它不仅是日本的首都、全球城市金字塔顶端的城市,也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世界级大都市圈所在地。东京都市圈,作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集聚体,其人口发展历程和动力机制极具典型性,对于我国的未来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Photo by Amos Bar-Zeev on Unsplash

傻傻分不清楚:东京都、东京都市圈、首都圈

东京都,日本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中国的省级行政单元。总面积为2188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其中这23个特别区组成了东京都特别区,即以前的东京市,2015年人口规模达到1348万。

东京都市圈,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由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组成,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3609万。其他两大都市圈包括大阪圈和名古屋圈,其中名大阪圈由京都府、大阪府、兵库县、奈良县组成,而名古屋圈则是由岐阜县、爱知县、三重县组成。东京都市圈内人口和交通联系紧密,是相关交通规划和交通调查主要关注对象。

首都圈,最早出现于1956年日本《首都圈整备法》,包括一都七县,即东京都、近邻三县(琦玉、千叶、神奈川县)、外围四县(栃木、群马、茨城、山梨县),面积3.69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4379万。首都圈是日本国家整备政策实施和日本首都圈总体规划的主要对象。

图1. 东京都、东京都市圈、首都圈空间范围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规模:人口困境中的一枝独秀

日本早已进入人口减少社会。对日本整体人口发展历程而言,2008年注定成为重要的人口转折年、分水岭!这一年日本人口总规模达到峰值1.28亿,此后人口总量逐年下降,2019年人口总规模降为1.25亿,较去年同期减少43万。换句话讲,日本早已深陷人口危机,以平均每年消失一座城的速度持续萎缩。

图2. 1920-2052年日本总人口规模变化图(亿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东京都市圈人口规模逆势增长,呈现单极化集中。尽管日本总人口已经连续十年呈减少态势,但向大都市圈尤其是东京圈集中的趋势却依然持续。70年代经济增速换挡之前,三大都市圈人口均呈现大规模净流入特征。之后,人口流入趋势逐渐“分化”。大阪圈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名古屋圈人口基本稳定,迁入与迁出保持相对平衡,东京都市圈则依旧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截至2015年,东京都市圈、名古屋圈、大阪圈人口体量已占据日本半壁江山,达到51.8%,其中东京都市圈比重更是接近30%。

图3. 1954-2016年三大都市圈人口增量变化统计图(万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住民基本台账人口移动报告年报

超级都市圈强大的人口集聚趋势与其在全国所处的中心地位是分不开的。东京都市圈不仅人口增长表现出单极化趋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地位也在不断强化。尽管首都圈规划多次提出“分散政治功能”的策略,但东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未改变。与此同时,首都圈企业数量占全国比例始终维持在30%左右,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量始终占日本总交易量的95%以上,经济单极化特征依然十分突出。交通来看,东京庞大而复杂的轨道交通体系世界闻名,其道路网密度更是名古屋圈和大阪圈总和的2倍,交通中心地位更是可见一斑。

结构:少子老龄化下的喘息之机

日本出生人口屡创新低,少子老龄化问题严峻。2018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3557万人,老龄化率达28.1%;7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2618万人,高龄化率达20.7%。究其根本,少子化和长寿化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根源。2018年日本新出生人口92万,较2017年减少2.5万人,是日本连续第三年新出生人口规模小于100万,同时也是进入20世纪以来日本出生人口的最低值。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8年版《World Health Statistics》数据,日本人口预期寿命达到84.2岁,连续20多年稳坐世界第一。因此,如果说长寿化直接导致了日本人口的绝对老龄化,则出生人口规模的持续降低无疑变相推高了老年人口占比,加速日本人口的相对老龄化。

图4. 1965年以来东京都市圈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图

资料来源: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东京圈劳动力绝对红利不断衰减,但相对红利仍在持续。尽管日本整体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但东京都市圈凭借人口的持续净流入使得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从2015年日本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国整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61%,东京都市圈则显著高于全国平均,达到64%;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7%,东京都市圈则低于全国平均,占比为24%。尽管从整体趋势来讲,东京都市圈仍然难以摆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降低,老龄化率持续升高,人口绝对红利持续衰减的宿命,但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东京都市圈的人口结构仍呈现相对年轻化特征。

图5. 1920-2045年东京圈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东京圈年龄结构分层化特征显著,内圈层人口结构更年轻,外圈层老龄化问题更明显。为了更加清晰地凸显圈层化特点,这里以首都圈(一都七县)作为比较对象,其中东京都处于核心圈,近邻三县位于第二圈层,周边四县则隶属第三圈层。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来看,东京都>近邻三县>周边四县,2015年其数值分别为66%>63%>60%;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则呈现明显的周边四县>近邻三县>东京都,2015数值分别为26.9%>24.7%>22.7%。换言之,越往内圈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老年人比重越低,而越往外圈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高。

图6. 1920-2045年东京首都圈分圈层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超级都市圈凭借其强大的人口吸力,持续的人口净流入尤其是年轻人口净流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地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上广都市圈也表现出类似特征,试想,如果没有人口净迁入,这些都市圈势必成为全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样的道理,都市圈内部来看,越往外圈层,劳动力迁出越突出,再叠加少子老龄化影响,整体表现出相对老化的年龄结构,而越往内圈层人口流入越突出,年龄结构也表现出相对年轻化的态势。

流动:大规模郊区化后的都心回归

60年代中期以来,大都市圈内部流动成为日本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从1954-2017年日本人口流动态势来看,60年代中期之前,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人口流动占据主体,大都市圈内部人口流动次之;之后,情况发生变化,大都市圈内部人口流动占据主体,从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的人口流动开始放缓。截至2017年,大都市圈内部流动占比39%,非大都市圈流向大都市圈流动占比23%,大都市圈流向非大都市圈流动占比18%,非大都市圈内部流动占比20%。总体来看,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人口流动先强后弱,而大都市圈间及大都市圈内部流动成为中后期人口流动主体形态。

图7. 日本大都市圈和非大都市圈人口流动情况(千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东京都市圈人口大规模郊区化时代基本终结,“都心回归”现象突出。从1975-2017年首都圈分区县人口净流入情况来看,1975-1995年间,东京都人口持续净流出,呈现明显“空心化”趋势,此时近邻县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人口大规模净流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东京都人口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近邻县人口流入开始放缓,“都心回归”趋势明显。

图8. 1975-2017年东京首都圈分区县人口净流入情况

资料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

都心回归是时代背景和政府政策共同推动的结果。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大量房地产商和证券投资机构纷纷破产,银行大面积抛售土地不良债权,大都市圈地价持续下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持续“空心化”的问题,政府也开始在中心区积极建设公营住宅吸引人口,推动城市紧凑发展。由此,相较之下,外围郊区的成本优势逐渐弱化,长期忍受漫长通勤的青年一代开始选择重新回到市中心生活。

诚然,东京都市圈人口发展历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总有些内容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

到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我国人口总规模也将达到峰值,经历人口负增长的历史性转折。届时,全国人口版图将会出现何种变化还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仍将长期上演,但主题将从“抢人才”变为“抢人口”。

其次,本世纪初我国便已进入严重少子老龄化的人口新常态,京沪等地户籍人口老龄化态势更为严峻,如何减少人口结构老化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成为关键问题。根本举措自然是鼓励生育,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未来都市圈发展仍要依赖持续的外来人口流入来缓解本地劳动年龄人口亏损和萎缩的问题。

此外,东京在历经近30年的郊区化过程后,人口重新回到市中心并非是偶然,老牌城市伦敦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由此观之,都市圈强大的中心结构仍不容忽视,尤其是服务业、信息化主导的新时代,创新持续向中心集聚,超级都市圈单极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逐渐增强。这一趋势对于我国都市圈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卫星城、微中心建设方面,应当保持适度空间距离,距离太远将会使其缺乏吸引力,降低发展的效率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2018年日本出生人口创新低,死亡人数创新高.

2.刘龙胜、杜建华,张海道.轨道上的世界—东京都市圈城市和交通研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8.

3.日野正辉, 刘云刚. 1990年代以来日本大都市圈的结构变化[J]. 地理科学, 2011(3):302-308.

4.马小红, 段成荣, 郭静. 四类流动人口的比较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4(5):36-46.

5.朱宇, 林李月,柯文前.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人口研究,2016,40(5):50-60.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