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顾强院长:以都市圈发展破局区域经济一体化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8-17 12:01:14
热度:55

顾强院长:以都市圈发展破局区域经济一体化8月15日,2019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致敬70年—走进新开放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雷斯科特,李

8月15日,2019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致敬70年—走进新开放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雷斯科特,李稻葵、姚洋、梁建章等国内外经济学家、企业家齐聚论坛,共同讨论中国经济热点议题——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成为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商界精英关注的重大话题。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在大会“区域经济一体化”论坛上,发表“以都市圈发展破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题的演讲。他认为,都市圈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提出以都市圈规划一体化、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跨城化、政策协同化等五大关键路径,加快破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顾强在论坛现场发表主题演讲

都市圈是未来一段时期

中国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形态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发现,2018年全国30个都市圈以4.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32%的人口。在过去20年里,城镇化新增人口65%流向了30个核心都市圈。“未来10年,我国新增城镇化人口大约2/3将继续向都市圈集中。”顾强表示。

城市经济学的超密度法则认为,当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增加一倍,人均生产效率会提高15-30%。亚密度法则认为,一个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一倍,人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会节约30%。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表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每增加一平方公里开发面积,承载的人口是中西部城市单位面积承载人口的五倍,这说明一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更高。范围经济、区域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三种范式深度融合,核心都市圈还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形态。

“未来中国城镇化将形成‘都市连绵区-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化地区’多层次空间格局。”顾强表示,长三角以上海、杭州、宁波等都市圈为核心,已像美国东部城市群一样,发展形成了更高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在都市连绵区之外,南京、合肥等独立都市圈是第二类空间形态。区域性中心城市,比如徐州、金华、台州,则继续作为区域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其他一般城市化地区也将继续存在。

加快发展和培育都市圈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顾强在演讲中强调,以都市圈作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备现实的基础,符合经济规律,契合国家战略。

缩小核心圈、城市圈和辐射圈巨大发展差距,是都市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目前都市圈的发展,跨城通勤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常态;产业分工形成按价值链向外延伸的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镇网络也正在加快形成。与此同时,都市圈内外圈层的公共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落差巨大;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交通、市场、财税、政策的壁垒依然存在。

与此相对应的是,都市圈内外圈层融合发展显示出巨大潜力。都市圈内外的发展落差是扩大有效需求真是有效的重要抓手,都市圈内内部的交通联系强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是未来一段时间“补短板”的重要切入点。从产业维度看,强化核心圈的创新尖峰和辐射圈先进制造基地的耦合,提高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将催生新动能的巨大发展潜力。

五个方面促进都市圈发展

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抓住都市圈空间体系下的规划一体化、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跨城化、政策协同化五大关键路径,将成为破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顾强指出,首先要实现都市圈规划一体化,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的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需要逐步淡化行政级别影响,从城镇功能和居民需求出发,实现从传统上的“中心-腹地”结构向“网络-枢纽”的城镇化体系转变。

要构建都市圈交通网络化体系,特别是发展好市郊铁路在内的轨道交通,补齐影响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短板。“东京都市圈构建了多主体、多层次、高密度、高运量的轨道交通体系,轨道交通里程总计5539公里。而从国内现状来看,北京、上海等主要都市圈的跨行政区网络交通体系尚待建立。”

此外,要实现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均衡普惠,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以基本医疗和基础教育作为主要抓手,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建立平等对话和协调机制,实现都市圈治理跨城化,着力破除都市圈内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一体高效的都市圈公共治理体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升经济生产效率;还要实现都市圈政策协同化,构建都市圈内城市政府间职能部门的合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衔接机制,推动政策联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