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在这位专家眼中,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得有些急躁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8-21 22:01:08
热度:112

在这位专家眼中,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得有些急躁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前几年的火爆程度相比,已经被众多企业从“重点发展行业”列入“潜力发展行业”,背后的原因众多,从产品、技术、解决方案

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前几年的火爆程度相比,已经被众多企业从“重点发展行业”列入“潜力发展行业”,背后的原因众多,从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商到集成商、智慧城市主管单位等,都在试图重新梳理行业的发展规律及脉络。

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的一些困惑,维科网在“WAIE 2019第四届上海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暨人工智能产业大会”上,特意专访了同济大学教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先生,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厘清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

在这位专家眼中,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得有些急躁

同济大学教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

要做好长期建设与发展的准备

针对目前很多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不理想问题,杨晓光教授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看实际的建设成效,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效要有考评体系。

杨晓光教授解释道,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靠“体验”来感知智慧城市的建成效果。客观上,我们要对智慧城市建设有科学的认识,因为智慧城市是一个极为综合的城市级大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不断创新发展,绝不是概念提出来后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智慧城市需要非常多的基础性工作和工程做铺垫,无疑科学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体系之一,“我们要从更长远的眼光、更大的视野去看待智慧城市的发展。”杨晓光教授如是强调到。

当然,智慧城市是“建”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杨晓光教授鼓励行业要进行深层次研究及论证如何才能把智慧城市建设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就现阶段而言,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较人们的期待仍有不少差距,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城市功能,我们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是智慧城市的本质——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提升城市的管理与治理能力及水平。

杨晓光教授认为,没有厘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开始上马动工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成效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凭着满腔的热血、热情和期待是无法建设好智慧城市的。

城市的基本功能包括工作、居住、旅游和交通,我们需要围绕这几个方面来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将城市的各个功能模块融合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正因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如此之高,杨晓光教授呼吁道:“我们要正确认识何为智慧城市——绝不是一批新概念和IT产品的堆砌,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如此才能发展正确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工程,我们需要做好思想准备,一方面要精准、科学地去发展智慧城市;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更大的视角来观察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不要以点概面。同时,也不要以概念的“面”带点,因为“魔鬼”往往在细节(关键点)里。

智慧城市需要完整的评判体系

智慧城市功能和性能诸多,又是一个高度融合的城市级管理与服务系统,对其评判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或技术。杨晓光教授认为,智慧城市的评判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权衡。

首先是基于功能和性能的物理层需要标准。这主要涉及到具体的产品、技术、平台系统等物理系统,它们需要具备相应的功能,为智慧城市提供最为基础的感知和数据信息支撑,同时要将他们所能提供的数据信息实现共享。这就要求人们要赋予物理层系统互通有无的统一语言,标准化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从功能和性能出发为物理层系统制定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其次是形成导则指引。对于城市级的管理与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包含的面非常广泛,功能众多,且处于不断探索、发展之中,因此不能千城一面地依赖标准来规范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主管单位更多地应是根据城市自身特色提出方向性指引,让市场自动匹配最符合城市需求和资源条件的发展道路。

杨晓光教授解释道:“由于文化、历史等发展要素的作用,各个城市所需要的‘智慧城市’是不同的,他们应该选择最符合自己的特色智慧城市之路。否则,在统一标准下,全中国将被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城市’,不利于城市和地区的特色发展,也不符合国情。”杨教授同时举例说明,以旅游为主业的城市,其智慧城市的方向应是智慧旅游;以制造业为引擎的城市,应围绕“智能制造型智慧城市”发展……

即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千城一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不忘初心,不能冒进

系统越庞大、越复杂,需要投入的资金也就越大。在智慧城市建设口号喊得最响的那几年,政府为将智慧城市建设落实到实践中,探索了很多建设模式,如PPP、BT、BOT等,其中以政商合作模式最被认可,但经过3、4年的实践,PPP模式下的智慧城市非但没有给市民带来明显的体验升级,还导致政府负债累累,由此,中央一度叫停了PPP建设模式。

对此,杨晓光教授明确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千万不能冒进,我们要不忘初心。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资金问题,我们应该去研究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要量力而行,不得有攀比之心。

关于融资,杨晓光教授特别提醒到,融资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方案,包括科学的投融资方案,以及资金来源的本质,作为主管单位,一定要深度研究,确保资金渠道合法合规,如此才能长期有效地建设好智慧城市。否则,脱离实际的融资,非但让政府或融资方背负越来越多的债务,也会错失建设智慧城市的最佳机会。

以PPP模式为例,该模式确实有一定的适用性,如需引进,需要深度研究2个问题,一是该模式是否适合引入;二是PPP模式能支持的资金规模,能否满足建设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协作完成,有些地方以政府为主导,如市政建设;有些地方则由市场分担,如智慧楼宇、智能交通服务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厘清从规划设计到具体落实方案的整个流程及责任主体,而不应简单地与PPP模式捆绑,从而充分发挥出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PPP等建设模式的价值。

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智慧城市包含的服务很多,既需要分清楚主导方是政府还是企业和市场,还要构建完整的组合模式,应将政、产、学、研、用以及资本有机结合起来,让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融合为一个整体,充分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政府作为主导单位,一定要发挥好和谐政府的角色。

在杨晓光教授看来,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显得有点急躁、简单化,在美好的愿景下,各建设单位未把事情的发展脉络弄清楚就一拥而入,在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后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研究透,项目工程迟缓甚至停滞也就不可避免,不利于智慧城市建设与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不忘初心,尊重城市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而不是以资本为生产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体制和规则,对各方进行约束,确保智慧城市有序建设。”杨晓光教授再次强调。

交通是智慧城市各功能的连接之关键

城市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4大基本功能中,交通是唯一的连通者,人、物的移动均需要依赖交通来完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候,考察一个城市,尤其是动态层面的考察,其实城市就是静态的建筑、设施、绿化/生态,以及动态的交通。

可以这么说,一座城市若能真正意义上把交通发展抓好了,城市中许多潜在的发展目标都将会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

早期谈交通时,多为孤立地就交通讨论交通;但提出智慧城市后,我们应该把交通与城市关联起来,也就是将城市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统筹加以考量。往往,从交通的状态就可以触及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如医院门口的交通问题,它反映的是就医难以及城市管理等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即可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提供了数据支撑。

基于交通有“十张网”,如需求网、运输网、设施网、服务网、感知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管控网、体制网等,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杨晓光教授如此肯定交通在智慧城市体系中的至关重要性:“可以说,建设好交通、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就建设好了智慧城市的半壁江山。”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的提出及发展要早于智慧城市,其已形成独立体系,因此,“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一定要把智能交通融合进来。”杨晓光教授如是说道,并延展分析交通对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构建创新型国家,要把我国打造成为科技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以及智慧社会等。一个有质量的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将极强地关系到这些目标的达成。”

小结

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都还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之中,其过程肯定会遇到各种前所未见的问题,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求真务实、不断探索与实践,与时俱进调整策略和思路,以百折不挠精神持续创新,定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智慧城市的愿景。希望藉由同济大学教授、ITS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解答以及给出的发展建议,加速我国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关于WAIE

维科网主办的智能博览会,涵盖AI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汽车、智能安防、智能制造、物联网及5G等领域。

关于维科网

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现拥有行业会员1,000万余名,及时报道行业动态及大事件,提供行业会员全面的资讯、深入的技术和管理资源,举办各类线下、线上行业活动,并为高科技行业企业提供品牌推广、会议展览、产业研究、产业园、人才猎头培训、招商引资、产业基金、电商等整体和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