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能网 > 人工智能 > AI独角兽凉了,制造业是幕后最大推手

AI独角兽凉了,制造业是幕后最大推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11 12:04:28   浏览次数:98


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难点有哪些?

◆ 制造环节数据难以开发利用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以大数据作为支撑,与消费环节相比,制造环节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通用性更弱。制造业机器设备生成的数据通常较为复杂,有接近一半的数据是没有相关性的。与此同时,制造环节的数据需要安装大量高精度传感器,这不仅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且在后期维护上也会产生检修及人工成本等。

◆ 无法采用可复制的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必须根据制造业的具体场景进行定制,简单照搬模版式的制造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是不可行的,而且也不存在一个能够被大多数制造业接受的统一的人工智能系统。此外,不同制造业之间的技术、流程差异巨大,对人工智能有不同需求,一个人工智能系统难以满足所有制造业的要求。

◆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一般来说,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行业,而制造业相关人员对人工智能概念的理解、对技术的掌握还不是很准确。因此,难以支撑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从人才供给看,现阶段既了解制造业技术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进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没有应用经验的AI不可能落地制造业

一家行业应用软件公司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用200行代码达到了国外同行1000行代码的功能”。时过境迁,1000行代码的公司依然活得不错,而200行代码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不知在消失之前,是否明白了,800行代码的差距在哪里?

再看一例,在中国最大的工业展会之一的工博会上,这些号称面向工业领域的AI公司来了几家?几乎都是硬件公司在展示AI的行业应用。可能在同一时刻,那些AI独角兽正在给投资公司演示炫酷的PPT。

其实在2018年底,科大讯飞被曝出人工翻译假装的机器人翻译的丑闻,让这家老牌AI语音巨跌落神坛。甚至险些被认定为“机器人公民”的索菲亚,最后确被指出只不过是一个机器类人音箱”,震惊全世界。曾有媒体报道,很多早期的机器人和虚拟机器人上节目,多数是写好了剧本,或者直接由人工操控的。

不仅这些,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就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这也是首次揭开了AI独角兽的神秘面纱。从提交的招股书来看,其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人民币6780万元、3.13亿元和14.27亿元,亏损分别为人民币3.43亿元、7.58亿元和33.52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亏损额度达到惊人的52亿元。这次IPO之旅并不顺利。在提交上市申请6个月后,旷视科技在港交所IPO的进程状态显示为“失效”。

虽然那些AI独角兽在“不务正业”,但深耕制造业的巨头公司对AI的投入却在不断加大,西门子、施耐德、罗克韦尔等在AI领域投入巨资,加大研发力度,并购等,不断抢占制造业AI的制高点。

事实证明,技术并不能成为一家 AI 创业公司的“护城河”,如何将技术变现才是AI企业的当务之急。

2020年突发的疫情,又将AI推到了绝境——一些PPT玩家将黯然离场;另一些则汇入制造业的大海中,接受更大的考验。

5月7日,国内著名的AI独角兽在回复证监会问询时表示:公司的人工智能处理器IP系列已经失去了华为这个最大的客户,原因是华为公司按照其发展惯例,自主研发相关产品。

“软件定义一切”是最近制造业常说的一句话,但这里是不是要加个问号?在制造业中“软件公司的软件定义一切”还是“生产硬件的行业公司的软件定义一切”,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 智能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ITECH直流电源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基于朴素贝叶斯自动过滤垃圾广告
2020年是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发展的重要一年 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行业短板、发展前景一览
推荐智能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