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出行市场到底有没有第三条路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0-09-18 10:02:35
热度:95

出行市场到底有没有第三条路发展至今,网约车市场依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哪怕不同的公司在过去几年里试水过的所有领域,大都难以逃脱不盈利的宿命。在过去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人们不止一次地

发展至今,网约车市场依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哪怕不同的公司在过去几年里试水过的所有领域,大都难以逃脱不盈利的宿命。

在过去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人们不止一次地想象过2020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1982年上映的电影《银翼杀手》中,2020年的人们对人工智能、智能出行等科技产品早已司空见惯。2004年上映的电影《我,机器人》中,其中一个场景是2035年的人们不仅可以“视频通话”甚至可以线上预约车辆。这些如今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科技功能,寄托了当时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大胆想象和探索。

但在当时,几乎很少会有人想到,仅仅在十五年后,这些技术就已经广泛应用在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科技的先验性要远超过时代的发展速度,这一点已经在人类与科技的磨合中无数次得到证实。不过,虽然科技永远都是时代的先行者,但它与商业始终保持着清高的距离。就例如出行市场的破题方向,还需关注现实的处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

滴滴的理想

上个月,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中,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三巨头“TMD”蚂蚁集团、字节跳动以及滴滴出行仍稳稳占据着前三甲的位置。毫无疑问,三家厂商都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其中,滴滴巅峰时期的估值曾一度将“TMD”另外两家远远甩在身后。转折出现在2018年,屡屡遭遇舆论危机、被迫面临严峻监管之后的滴滴似乎不再风光,在与TM的估值/市值比拼中逐渐败下阵来。截至2020年,蚂蚁估值为10000亿元左右,字节跳动估值为5600亿元左右,而滴滴估值仅为3700亿左右。

与此同时,在滴滴出行成立至今8年时间里,他们一直亏损。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滴滴的确在市场上取得了亮眼成绩。根据思略特发布的报告,滴滴出行在国内已经拿下91%的网约车市场份额,堪称全球真正的网约车霸主。

不过想守住这个霸主的位置却并不容易。

在2014年到2016年网约车市场经历了烧钱大战之后,滴滴虽然在国内网约车市场长期维持着“霸主”地位,但网约车市场这块大蛋糕一直被诸多巨头所垂涎。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7879家网约车相关企业。从2015年至今,网约车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2019年企业注册量已达到3171家,是2018年的1.3倍。

而随着T3出行、曹操等自带强大后台和先天性资源的后起之秀崛起,滴滴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仅占据63%的市场份额。也正因此,滴滴的业务布局逐渐从出行领域延伸至生活服务领域。

比如2018年3月,滴滴外卖业务正式在无锡、南京、长沙、成都、厦门9个城市上线;随后滴滴在上海、深圳、重庆等21个城市上线跑腿服务,首批跑腿员由滴滴代驾司机经过培训担任,符合条件的代驾司机通过工作时间骑行电动车接单;以及滴滴出行APP上线“货运”业务等。

不过以外卖业务为例,上线不到一年,在2019年2月的滴滴出行月度全员会上,滴滴CEO程维就宣布2019年将聚焦主业,对非主营业务“关停并转”,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卖业务。

如今,在蚂蚁和字节跳动不断开拓新业务的情况下,滴滴除了自己的困局需要突破之外,如何“回归”出行业务也变成其要面对的挑战。

日前,在滴滴宣布将旗下的“滴滴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据悉,目前滴滴旗下已经有花小猪打车、滴滴出行、礼橙专车、青桔单车、青菜拼车等多个品牌。此外,滴滴仍在货运、跑腿、顺路同事等多业务上实现全家桶”的全业务覆盖。

业界看来,在滴滴的生态布局中,货运是以车为载体,对网约车载人业务的拓宽。而社区电商业务,则是利用网约车业务的流量,打开生活服务领域市场。一方面,网约车核心业务的盈利,可以支持滴滴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另一方面,社区电商、货运也会反哺网约车业务,形成良性循环。

但这只是滴滴理想中的状况。

新业务的拓展本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滴滴同时向多个领域进发,必然会使亏损继续扩大,并且新业务盈利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家队”的壮大

滴滴的用户也的确在流失。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高德公司嘀嗒出行从成立6年以来,截止到2020年8月31日,注册用户以及车主分别达到1.8亿和1900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0万和400万人,并且已经实现了连续15个月的盈利,也已经成为滴滴共享出行的有力竞争者。

紧接着,熟悉的一幕又悄然上演。

今年6月,高德打车联合多家出行平台,在全国八个城市发放打车比价补贴。今年7月,美团打车正与其旗下聚合的出行供应商频繁接触,用户每单预计可获得20%到30%的优惠,此举的目标是要在主流城市抢占10%以上的市场份额。9月1日,“快的新出租”也将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为乘客发放出租车打车券。

补贴和价格战之下,俨然又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当年那个砸补贴、消费者薅羊毛的共享经济大战中。

不过从目前整体用户数量来看,网约车主流市场格局已定,增量市场正在成为所有头部公司的发力方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在用户规模和渗透率上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另外,相比于一、二线城市,由于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能力的制约,三、四线城市的网约车市场仍然有待挖掘。

业内认为,网约车市场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各个平台能做的还有很多。网约车市场接下来考验的是玩家的精细化运营与生态内的相互协同,各平台需要开启新的空间,发掘更多的维度。

目前,由一汽、东风、长安、阿里、苏宁、腾讯合资成立,并有着网约车“国家队”之称的T3出行正在加速拓展城市,截至8月中旬,已经进入9个城市。根据公开信息,其目标是在布局的每座城市实现市占率30%。

据了解,股东中的三家车企在车辆上为T3出行提供支持,腾讯和阿里巴巴在云服务、流量、地图、支付平台等资源上的提供支持。平台上的车辆均为集中采购的定制化新能源车型。

据官方数据显示,T3出行上线一年多时间,用户数超过800万,累计服务超8000万人次出行,峰值日订单超过45万单,APP月活行业前三,已经投放运营车辆2万辆。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车企都在试水转型出行服务商。

8月,吉利集团旗下的出行公司曹操出行宣布与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元戎启行合作, 进军自动驾驶网约车RoboTaxi业务。5月,首汽约车CEO魏东发布全员内部信,宣布继2019年7月首汽约车在上海和深圳率先实现盈利后,2020年4月首汽约车实现了全国整体正毛利,多个城市进入盈利,公司有望在2020年四季度实现EBITA为正。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超20家车企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进入网约车市场。由车企发起成立的网约车平台多采用B2C模式。也许正如T3出行CMO李东则所说:“任何一个行业一家独大,是不合理的,只要有第二个品牌提供足够的差异化,提供更好的体验,一定会赢得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不过仍很难说是像滴滴那样的“多点开花”好,还是如“国家队”这样的坚持扎根传统的出行业务靠谱,毕竟全球出行市场都已经拉开了一场巨变。

Uber断腕自救

美国当地时间7月6日,Uber公司董事会宣布批准了一项决定:以约26.5亿美元收购美国外卖市场四强之一的Postmates。

这也是继滴滴推出了司机跑腿的业务后,另一家出行业务巨头进军外送业务。

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对媒体表示,收购Postmates将帮助Uber在2021年实现盈利。科斯罗萨西强调,公司将继续加强Uber Eats外卖业务的渗透率,在收购Postmates后尽快进入美国洛杉矶、凤凰城和拉斯维加斯等重要市场。

根据可靠的数据表明,Uber仅在西雅图的业务订单下降了60%~70%,而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自救时间,Uber现如今正在和各地的商业以及超市合作开发外送业务。在西班牙Uber将会为15个城市的居民提供相应的送货服务,而在法国,Uber则直接和超市巨头家乐福达成了相应的配送协议,在印度Uber也有着多家合作商。

其实这已经不是Uber第一次尝试配送服务了。早在2019年的时候,Uber就和澳大利亚的一家超市和英国的一家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会在600多家便利店附近提供相应的配送服务。现在国外超市的线上订单是在不断增长过程当中的,Uber的这一措施能够解决配送员人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优步赢得更多的营收。

在确定拼车和外卖服务这两条主线后,Uber为了加强其外卖营收能力殚精竭虑。最重要的是,从疫情暴发至今,Uber已裁减了超过25%的员工,而不断加码网约车和外卖市场的业务扩展,目标只有一个——尽快盈利。

不仅如此,科斯罗萨西在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表示,Uber还计划暂停一些非核心项目,包括其孵化器、AI实验室和名为Uber Works的求职服务。同时还将关闭或合并其全球45个办公室,其中包括新加坡办公室(曾作为Uber在东南亚地区的枢纽)。

Uber认为其拥有的司机数量与质量目前是市场领先的。未来消费者会爱上即时配送(外卖和同城快递)平台的便利性,Uber这两项业务未来几年的收入或将继续以两位数的速度稳步增长。

华尔街同意这个前提,分析师对Uber的普遍预测是,未来10年,Uber的收入将持续递增至少10%。

如今,美国网约车市场已经缩小为两家头部企业——Uber和Lyft的竞争。与中国出行市场的竞争一样,这两家公司也通过促销、补贴,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过去几个月来,华尔街向这两家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停止竞争激烈的烧钱游戏,转而努力实现盈利,目前这种市场行为已经有所缓和。与此同时,两家公司的成本相继下降,由于没有强大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可供选择,用户也逐渐接受了没有补贴的现状。但随着经济效益的改善,这两只股票也逐步开始上涨。

无论是全球市场的各类网约车补贴大战还是进军例如外送业务的踪影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场战斗模式更多的仍是资本的角力重阵。发展至今,这个市场依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哪怕不同的公司在过去几年里试水过的所有领域,大都难以逃脱不盈利的宿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