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嘀嗒出行:上市后或迎来滴滴重击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0-10-10 12:00:50
热度:85

嘀嗒出行:上市后或迎来滴滴重击文丨吴大郎 编辑丨黄芳华出品丨牛刀财经过去一段时间,嘀嗒出行少见地频繁对外进行PR活动,引起了外界对其资本诉求的猜测。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

文丨吴大郎 编辑丨黄芳华

出品丨牛刀财经

过去一段时间,嘀嗒出行少见地频繁对外进行PR活动,引起了外界对其资本诉求的猜测。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急于IPO的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以顺风车业务起家,2017年进入出租车市场。招股书显示,嘀嗒的业务主要由顺风车服务、智慧出租车业务、广告和其他服务构成。

现年53岁的嘀嗒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宋中杰,此前曾在中国惠普、谷歌中国等互联网公司市场销售岗位就职,随后创业建立团购网站——嘀嗒团。

据媒体报道,当时遭遇团购行业发展瓶颈的宋中杰,曾在路边为打车不便而懊恼,恰巧看到行驶的私家车都空着好几个座位,随后带领创业班底从团购赛道转战顺风车。

从业绩看,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的营收分别为1.18亿元、5.81亿元以及3.11亿元。嘀嗒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

在市场推广早期,采用了撒钱换市场模式的嘀嗒产生了巨额亏损。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净亏损分别为16.77亿元、7.56亿元及7.22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嘀嗒出行成立至今共完成4轮融资,获得IDG资本、易车网、崇德投资、蔚来资本等共计1.3亿美元融资。

最近一次为2017年3月的D轮融资,由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任合伙人的蔚来资本投资,具体金额未披露。

一面是持续的烧钱和亏损,另一面是企业的资金并不是十分充裕。

有分析指出,嘀嗒急于上市的背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公司自身发展来看,的确到了最适合的上市节点,二是出行行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难度已越来越高。

如果嘀嗒出行成功IPO,这也将是李斌职业生涯中第5家上市公司,在嘀嗒之前,李斌系的上市公司有易车、蔚来、易鑫、优信二手车等4家公司。

但投资人李斌应该意识到嘀嗒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信息安全、人身安全、支付问题。

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是滴滴近两年的重点,也是出行领域所避不开的。对于嘀嗒出行来说,另一个重大风险是支付问题。

嘀嗒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可能被视为在并无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作为非金融机构进行支付服务。

此前,嘀嗒通过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收取用户费用,在一定时间内允许顺风车主和出租车主提现结算。这种结算方式可能导致嘀嗒出行涉嫌作为非金融机构在没有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支付业务。

嘀嗒出行为规避风险委聘一家持牌商业银行托管银行账户,以及企业用户预付款和个人用户退款结余,并上线相应连接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嘀嗒出行10月8日提交上市申请书,而作为连接嘀嗒出行内部和商业银行的系统,招股书披露于“2020年10月1日,该系统已在运作”。

上市后或迎来滴滴重击

值得一提的是,嘀嗒出行业务主要为顺风车和出租车,这与滴滴的业务范围相似。有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嘀嗒出行此次融资上市,有向滴滴挑战的可能性,但更多是寻求自保。

事实上,出行市场中滴滴目前仍然是绝对的行业巨头:占领了最大部分市场份额,活跃用户量行业中排名第一。嘀嗒虽然在顺风车市场拿到较多的份额,但出行行业总体上仍以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业务为主,顺风车仅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补充而存在。

2018年的两起安全事故,让滴滴顺风车暂时下线,嘀嗒出行则是得到了“偷袭”的机会。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Q1,滴滴以1.14亿的MAU共享出行领域排名第一,而嘀嗒以675.02万月活位远远居其后。而到了2019年Q3,滴滴的MAU为1.18亿,增长几近停滞,嘀嗒则大涨近135%至1587.3万。

另一个数据则是,滴滴顺风车下线期间,嘀嗒顺风车的订单量翻了10倍。不过,滴滴顺风车强势回归,重获了不少市场信任,这让嘀嗒出行倍感压力。

不过,更可怕的在于,种种迹象表明重新启动顺风车的滴滴,也更加回归产业初心。尤其是对产品安全、服务品质的一系列换新迭代,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大巴、货运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并围绕无人驾驶、汽车后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

要知道滴滴这一系列的操作,直接对标嘀嗒的顺风车以及出租车业务。

以顺风车为例,截止2020年7月13日滴滴顺风车对外发布《试运行安全透明度报告》的时候,滴滴顺风车就已经在300个城市重新上线。

今年5月,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滴滴核心的网约车业务已经小幅盈利。同时,有观点称,滴滴顺风车是滴滴内部流量最大的业务板块,具有超强的变现能力,也是目前滴滴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业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预见的是,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必将受到重启之后的滴滴重击。

这些显然是嘀嗒出行所欠缺的,也恰恰是当下多数从业者的命根。

艾媒咨询数据分析显示,2019年中国顺风车市场仍然呈现持续混战的竞争格局。虽然前有部分平台的顺风车业务暂时下线,但后续相继涌入包括哈啰出行、曹操出行等品牌,加之有平台的顺风车业务又逐步恢复,顺风车赛道竞争日渐激烈。

另外,在出行这个赛道想要发展,补贴是必不可少的,而补贴就少不了烧钱,嘀嗒亦是如此。其想要稳固现有,或是抢占更多的顺风车市场,上市并获得新的资金支持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8亿,注册车主数突破1900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0万和400万人;成立六年以来旗下顺风车累计共享座位超24亿,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数量超过190万,累计认证通过出租车司机数量超80万。

从注册司机数据就可见,在嘀嗒平台上,顺风车的业务范围更广。在出租车业务上,嘀嗒的优势并不明显,毕竟不管是在哪个平台叫出租车,最终也是按照打表计价付款。

此外,嘀嗒于2019年8月,开始在试点城市面向出租车司机收费,2019年全年服务费率为4.9%。嘀嗒帮助出租车司机减少了盲目巡游的时间,提高了接单效率,但时常有出租车上司机对媒体抱怨,这相当于交了两份份子钱,让本就不景气的荷包雪上加霜。

而在出租车方面,滴滴出行则是在今年6月对出租车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升级及人事调整,业务由石东海负责并向CEO程维汇报。不仅如此,2020年滴滴顺风车业务重启,以及滴滴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滴滴还上线低价补贴的花小猪。

与滴滴不同的是,顺风车以及出租业务,却是嘀嗒的核心业务,任何一个业务受到威胁或许会对其造成致命伤害。所以说,滴滴的这一举动,或许让嘀嗒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仅靠顺风车,很难讲出好故事

谁也没想到看似风险无定、问题多多的顺风车业务,让嘀嗒打上了通往资本市场的“顺风车”。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嘀嗒已经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大约有1920万位注册顺风车车主和980万位认证通过的顺风车车主。

目前,顺风车业务是嘀嗒的核心业务。根据招股书,2019年嘀嗒平台(交易总额)为110亿元人民币,其中顺风车业务GTV为85亿元,顺风车业务GTV占平台总GTV的77.3%。

所以说,嘀嗒此时忙于冲刺IPO也不排除是为与滴滴打价格战做准备。截至2020年6月底,嘀嗒账面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仍有2.37亿元人民币,流动比率为1.3。

细观嘀嗒的多维营收模式,一个根本点在于用户的粘合度。众所周知,出行市场是个高频次、重体验、强口碑的行业,产品服务的基础质量是此模式生存发展的关键。

而顺风车业务盈利的关键相反,正是在于平台不需要对车主进行持续激励,变动成本很小,因此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容易实现盈利。

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曾公开表示,嘀嗒的盈利构成虽来自顺风车业务和附加业务,但后者对于其整体盈利的贡献占比较少,最大头仍是来自于顺风车业务的营收。

如规模扩张无法匹配其服务能力,则目标越大,危险越大。此外,对于嘀嗒来说,提供服务的司机和车辆都不属于嘀嗒,且双方没有雇佣关系,仅仅依靠分配收入来管理司机。

一方面嘀嗒既需要用各种手段管理、控制好司机;另一方面,嘀嗒又需要服务好用户,再加上出行行业是非常典型的供给稀缺市场,因此困难重重。

总之,面对自身优势不明显,且增长空间有限,或许是嘀嗒出行接下来避不开的命题,而招股书对未来的展望,似乎并不具备想象力,仅靠顺风车业务,也很难在资本市场讲出好故事。

招股书称,嘀嗒未来将继续发力主营业务,巩固顺风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以及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提升变现能力与丰富变现渠道,提升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在资本方面做出更多战略联盟、投资与收购的探索。

那问题就在于,嘀嗒上市后自身的发展能不能支撑股价,给投资人带来回报?这才是企业、股东、潜在投资者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