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脸识别隐私案”看当前个人隐私
从“人脸识别隐私案”看当前个人隐私11月20日下午,“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在杭州正式审判,判决结果为: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某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某办理指纹年卡时
11月20日下午,“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在杭州正式审判,判决结果为: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某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某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从表面上看,此事只是违约案件,但从AI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则是确定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方向及权界,未来的人脸识别技术,不再是单方面的获取,而是需要征求用户的许可。
人脸识别的历史
人脸识别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热门问题,大量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被称为“泛滥”也不为过。如果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追溯,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64-1990年
这一阶段人脸识别通常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模式识别问题来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是基于人脸几何结构特征(Geometric feature based)的方法。
2、1991-1997年
在这有阶段中,以美国军方为主的组织了著名的FERET人脸识别算法测试,并出现了若干商业化运作的人脸识别系统,比如Visionics(现为Identix)的FaceIt系统。
3、1998年至今
由于在第二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本阶段开始全力发展,该技术被首先应用于安防行业,从公共安全记录车牌、人脸等内容。随着人脸识别在安防领域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逐步走向了其他领域,如消费、门禁等领域。
随着第三阶段的开始,人们看到了人脸识别背后的市场发展潜力,众多AI企业也开始布局这一市场。但在刚开始,并未得到全面的发展——虽然有发展潜力,但在前期,AI识别由于准确率极低,并未得到用户的认可。
据维科网编辑了解,科达作为最早推动AI识别落地的企业之一,曾被用户训到,“你们做所谓的AI,是骗人的噱头吧”。
在这一背景之下,人脸识别作为AI的技术线之一,被全面否认,一直到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中获得胜利,AI才开始被人们所接受,而人脸识别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泛滥”的开始
随着阿尔法狗在比赛中获胜,资本也开始蠢蠢欲动——AI能带来的幻想太多,未来必然会引起技术革新。
为此,民间资本不断注入AI领域,部分资本甚至开始“乱投”——部分企业只需要展示其PPT,即可拿到上百万的投资。
在众多资本的助推下,旷视、商汤、云从、依图四家AI企业也被称之为“AI四小龙”,而他们被投资的金额也远远超越其他企业。
虽然AI得到高速发展,但真正得到高速发展的,只有面部识别——欧洲科学院院士徐雷在接受维科网采访时说道:“国内相关人才奇缺,大部分研发人员聚焦在“人脸识别”这一领域。”
人脸识别在应用有多广?
“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执法……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人脸是一个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
而人脸识别也走过了数个阶段:
1、普通识别:在这一阶段中,人脸识别技术还停留在普通识别之中,甚至只需一张清晰的照片,即可实现识别,这一技术相对廉价;
2、活体检测识别:活体检测技术主要是为了避免普通识别中,无法识别人是否是照片的问题。在这一技术之下,有两种检测手段:一是采用双目摄像机,以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如果是平面照片,将无法通过验证;二是采用动作识别,软件会要求人员必须完成指定动作。
3、3D检测识别:这一识别技术主要是采用3D结构光技术,通过光线返回时间,可形成3D结构图。
通过这几类方式,能有效对人员面部进行识别,如果数据对比度达到阀值,即可判定为正常。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普通识别这一块,由于技术相对简单,大量企业均可进行开发,而大部分企业为了获得融资,均用该技术作为“核心”技术——从PPT上无法得知技术的真实性能及能力。
这导致大量不具备活体检测的技术被市场大范围应用,为之后的隐私问题埋下了伏笔。
隐私问题凸显
人脸识别最为独特的优势是,只要用户不去做整容手术,即可实现快速识别。
而在这一特点之下,则是人员面部数据安全问题——科达市场总监刘志强与维科网沟通过程中也说道:“随着用户对隐私关注度的提升,国内安防建设速度逐步下降,而企业更不敢在项目完成后大势宣传,就怕侵犯用户隐私。”
同时,刘志强表示,目前安防建设不再是以覆盖范围为主,而是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要求下,实现对公共区域的全面覆盖,这对解决方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数据泄露的事情并不少——2019年2月,国内某人脸识别公司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680万条记录泄露,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捕捉地点等。
其次,还有大量人脸识别数据被售卖——据央视新闻报道,部分网络交易平台只需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交易价格不到10元。
由此可见,人脸识别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这一变化之下,灰色产业链已经形成。
虽然近几年不断强调隐私安全问题,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用户数据是“获利”的手段之一,为了利益,部分企业在获取用户隐私后直接整理并贩卖给其他企业。
为了避免数据泄露,微软在6月6日删除了MS Celeb人脸识别数据库,据微软称,该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该数据库于2016年公开,含有约10万人的1000万张照片,这些照片未获得本人许可。
而IBM更是宣布放弃人脸识别业务,关停技术研发。
人脸识别双刃剑
虽然人脸识别被大范围应用,但据维科网编辑了解,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用于公安、零售等部分行业,其他行业的应用并不多——人脸识别相关设备的费用并不低,如何回利成为最根本的要求。
但就目前来说,随着3D结构光、活人认证技术的应用,均要求采集当事人的现有面容,在这一要求下,大部分面容照片并不能被有效利用。
而普通的照片通常被用于训练——部分AI企业并不具备采集数据的资质,为了训练AI的深度运算,只能购买照片进行训练,但这一产业规模相对集中。
此外,在公共安全方面所采集的人脸数据,通常会在3-6个月后删除;而在私人领域门禁方面,则会在15-90天内删除——这一切均在遵守法律法规的企业才会做。
-
聚首羊城话AI,云绅智能亮相“智联未来Shape the Future”人工智能技术论坛2020-11-24
-
电容式指纹引领生物识别技术升级!2020-11-23
-
欧洲最强混动技术还得依靠新能源2020-11-21
-
东风日产:三大动力深化落地,推动“技术日产”强势回归2020-11-21
-
2020年全球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明专利排行出炉,华为第一2020-11-20
-
放弃“完全自研”,Uber为什么干不动自动驾驶技术2020-11-20
-
华为Watch GT2 Pro ECG款测评:腕上心电伴侣 鸿蒙技术初显2020-11-20
-
机器人通用底盘技术是否真的可以各领域通用呢?2020-11-18
-
除了指纹识别、面容识别,你还能想到什么生物识别方法?2020-11-18
-
“新时代、新技术、新经济”助力新发展2020-11-16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2020-11-13
-
向日葵技术支持坐席,加快远程医疗LIS系统落地,推动健康中国2030!2020-11-13
-
McKinsey&Company发布《世界能源技术展望2020钢铁技术路线图》2020-11-13
-
腾讯郭殿升:腾讯WeMap推动数字地图技术创新升级2020-11-13
-
华为郑叶来:创新.普惠,技术赋能产业智能升级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