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真的赶上了!小米进入第三波造车窗口期
这波真的赶上了!小米进入第三波造车窗口期“小米敢造车,我们就敢买”,米粉说。“我们亏得起,账上现金储备有1080亿元”,雷军说。关于造车,前者是小米的勇气,后者成了小米的底气。造车
“小米敢造车,我们就敢买”,米粉说。
“我们亏得起,账上现金储备有1080亿元”,雷军说。
关于造车,前者是小米的勇气,后者成了小米的底气。
造车大潮,不缺一位像小米这样的玩家入局。但因为小米的加入,让这个看似格局已定的汽车产业,又多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不确定性。
3月30日小米官宣了造车计划,当晚发布会现场,雷军眼神坚定、泪光莹莹,用极具情怀化的方式再谈创业精神:“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这个决定意味什么,我愿意押上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3月31日,小米集团早间股价一度上涨6%,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小米造车举动。
在造车这件事情的氛围渲染上,小米并不克制,有意无意赚足了关注度。对外沟通中,本着上市公司的严谨腔调,小米显现出来的状态却是对造车想法的摇摆不定,诸多迹象表明:小米及其雷军,真的没想好。
如雷军所讲,智能手机这场仗还没打完,着急新进入一个资源密集型、高投入领域,基本盘势必会受到影响。
雷军说,从2021年1月15日开始截至正式立项,在经过为期75天的市场调研,最终得出了提前上车(智能电动汽车大势)的结论。
为什么是1月15日?或许1月11日百度官宣造车的消息以及业界和二级市场给出的利好反应,加速了小米厘清了其中诸多纠结:既然做肯定是要做的,怎么做不重要,先上车再说。
在发布会之前,科技圈内、汽车圈外频频曝出小米造车的猜测与分析,如今小米以符合所有人期待的姿态,坐实了传言,但给出的确定性信息依然有限:“全资子公司,自有资金投入不开放融资”、“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初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雷军亲自带队出任CEO”。三组信息分别指向了小米决定造车后的顶层布局原则:时间周期、资金预算、创始团队。
以上信息虽无法较全面地回应我们在其官宣之前,对于小米造车的众多疑虑,但基本表达了小米对造车这件事情的认知水准:时间上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10年来规划;资金投入上要舍得,百亿起步;团队组建上,不能小觑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得老板亲自上。
那么,小米为什么不能向其他厂商学习,等有足够多确定性信息和储备之后再对外官宣,为何急于此时呢?
小米加速公开落实此想法,本质源于其对于人和、地利、天时三大成事要素的判断。
人和,小米有数万名工程师团队以及数百家生态企业朋友圈,和尤为重要的年轻用户群体“米粉”。地利,超过千亿元的现金储备,成熟的软硬件产品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的线上线下渠道布局。
可能在雷军看来,最最重要的“天时”要素,体现着他顺势而为的朴素创业观。
当下正值新时期能源与信息百年大变革的历史交汇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大势所趋,撑起了足够大的资本想象力。智能电动汽车赛道除了传统车企、新势力品牌之外,还新引来了地产、科技互联网背景的产业巨头,按照目前各玩家的产品落地规划倒推,2021年将是第三波智能电动汽车创业大潮的最后窗口期。
小米应该窃喜,这波真的赶上了。
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将大致经历四大周期——萌芽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持续发展期。目前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初期,所表现出的市场特征则包括市场集中度低、新进入者不断、竞争格局不稳定等。去年苹果等玩家加入造车大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年后(2024年左右)的市场状态。届时,众多新进入者推出的汽车产品将面世销售,竞争焦点将进一步转移。
在高速成长初期阶段,我们迎来了第三波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创业窗口期。
第一波大致可以归为2015-2018年,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FF等新势力为代表,这个群体是最先嗅到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机遇的一波人,产品也在三年时间里先后落地推出;第二波窗口期,集中在2019-2020年,以传统车企为代表的群体陆续推出智能电动汽车独立品牌(不仅仅是车型),例如上汽智己、长城沙龙、东风岚图等;第三波窗口期主要出现在2020年末至2021年,代表性事件主要是苹果、百度、小米等宣布造车。
可以预见的是,小米造车之外今年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中依然会不断涌现跨界玩家入局,背景包括且不限于互联网、科技、地产、能源等领域。背景多元多金的跨界新势力造车企业们,带给产业生态与格局影响是巨大的,每一个阵营背后都蕴含着差异化的独特能力维度。
目前全球范围内消费级科技硬件品牌高地的价值锚点集中在智能手机上,经过十多年的产业迭代该产业已无法承载更多想象空间。
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大型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已成行业共识,与其说造车是小米顺势而为,不如讲造车是手机品牌寻求“第二曲线”的最佳归宿之一。这里包含一切符合高端消费品牌栖息的核心要素:科技、人文、用户体验。此后,诸如汽车产业里的苹果、小米等跨界对标描述,已不合时宜。
我们可以设想,拥有高端工业消费级品牌定义的玩家们,可以高维打低维的方式自由切换进入绝大多数消费市场,到今天逻辑已经被重构。
比如,特斯拉会造手机吗?
回到小米造车本身,在以上分析之外,我们不妨再大胆设想妄断一下:
1-小米接下来的业务中心依然是手机,造车虽已立项,但手机市场大决战还需要继续。
2-小米汽车应该会落地武汉。
3-小米汽车初步定位应该是做中高端,价格应该在20-30万区间。
4-小米汽车的核心卖点会避开当下热议的智能驾驶功能等智能化产品力,依然会围绕基于各场景小米智能硬件的“小米生态”。
5-……
(该文亿欧EqualOcean内容运营曹宇琦、汽车分析师陈佳娜、王瑞等亦有贡献。)
作者:杨永平
-
小米汽车的到来,可以帮小米崛起吗?2021-04-02
-
小米宣布造车,是垂涎已经还是一时脑热?2021-04-01
-
宣布造车这种大瓜竟都没让小米股价起飞!2021-04-01
-
小米造车真的只是简单地“造车”吗?2021-04-01
-
小米入局造车,为什么科技企业不约而同入局汽车行业?2021-04-01
-
小米All in造车,但亏不亏得起仍要掂量!2021-04-01
-
挺进折叠机,开启汽车业务,小米能否追赶上华为的脚步?2021-03-31
-
小米笔记本Pro 15 OLED评测:比满血MX250快45%2021-03-31
-
与苹果模式不同,小米将采用收购或至少控股的模式进行代工!2021-03-31
-
汽车代工之路,小米会选择吉利或者富士康吗?2021-03-31
-
小米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2021-03-31
-
入行晚,对手多,小米汽车对战传统车企能有多少胜算?2021-03-31
-
小米终于官宣要造车了!2021-03-31
-
假消息公关不攻自破,雷军亲自「挂帅」小米汽车业务!2021-03-31
-
小米新品盘点:万元折叠屏手机、自研澎湃芯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