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吉凯基因科创板预披露:收入主要来自靶标发现及其衍生业务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1-05-10 16:02:25
热度:72

吉凯基因科创板预披露:收入主要来自靶标发现及其衍生业务相比于模式成熟的美国,中国新药靶标发现的创新、专利转化刚起步。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作者|罗宾据《IPO早知道》消息,上海吉凯

相比于模式成熟的美国,中国新药靶标发现的创新、专利转化刚起步。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作者|罗宾

据《IPO早知道》消息,上海吉凯基因医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凯基因”)拟于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招股书预先披露。公司此次拟公开发行股票 2,591.3726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5%,拟募资12亿元,中金公司为保荐人。谱润投资、华兴资本、澳洋健康(02172.HK)、人福医药(600079.SH)、张江科投、创源InnoSpring、自贸区基金等为公司主要机构股东。

吉凯基因的主要创始人为曹跃琼。曹跃琼于1998年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在上海联合基因所属的上海生元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博容基因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联众基因科技研究院任职。在此期间,曹跃琼接触了大量研究型医生并发现临床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之间存在的鸿沟。为解决困扰研究型医生的诸多科研问题,曹跃琼开始创业,希望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间的转化。

吉凯基因从2002年设立至今,一直利用RNAi等技术,开展药物靶标发现及其衍生业务。具体包括靶标筛选及验证服务、新药研发及其知识产权交易、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服务;公司同时也从事医学检测服务业务、科研仪器和耗材销售业务。

吉凯基因建立了标准化、工程化、系统化的GRP平台,以GRP平台为源头持续转化出新药研发管线。公司已为超过300家研究型医院的研究型医生提供靶标筛选及验证服务。

由于吉凯基因自有靶标库,目前公司主要自主开发了15个进入IND研究阶段的新药研发项目,7个已许可(其中1个项目为部分许可,公司仍在对该项目继续开发)或转让给生物医药公司,公司仍继续开发的9个项目中有1个进入IND申请阶段。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进入IND的主要新药研发项目(来源:招股书)

业务构成上看,吉凯基因收入以靶标发现及其衍生业务为主,2018年至2020年收入占比超80%,该业务又以靶标筛选及验证服务为主,2020年占公司总收入之比为65.21%。靶标筛选及验证服务主要是公司基于其基础研究平台(GRP平台、CHAMP平台、细胞治疗平台),为研究型医生提供从临床问题到靶标发现的标准解决方案。

靶标的发现是新药研发的起点。在靶标发现阶段,研究型医生及靶标研发企业通过研究,筛选及验证靶标基因。在靶标通过验证之后,科研成果将继续转化。一方面,研究型医生可继续持有专利,自行成立公司进行后续药物研发。另一方面,由于后续研发风险很大,研究型医生、学校以及研发公司可将专利出售给大型药企,由大型药企承担药物研发的过程及费用。

公司主营业务产业链位置(来源:招股书)

在靶标确定甚至先导化合物出现之后,药物后续开发将进入耗费资金更大的化合物研发以及临床开发阶段。这些工作及后续的上市申请及销售阶段皆由药企主导。

药物靶标发现及其衍生业务通常的商业模式是学校或医院等医学研究机构利用企业、政府、社会拨款、捐款以及自身收入的分配进行药物靶标发现,将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以许可或转让的形式给到产品开发企业,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从而通过许可或转让收入获取后期产品开发成功后的较大利益。此模式在美国已经非常成熟,但在中国并未得到显现,主要原因是源头性的靶标发现阶段的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药企药物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海外成功靶标,而非国内原创靶标,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物医药公司开发的药品集中在少量成熟的靶标上。产出层面,中国最近上市的50款一类新药中15款为靶向药物,而首创靶药数量为零。适应症层面,由于海外药企的研发投入有限,中国高发癌种如胃癌、肝癌,虽患者人数众多,但上市靶药仅为6款和5款;中美均高发的肺癌,现中国上市的靶药有19款。

由于公司收入现集中在药物研发早期,候选项目的研发、交易成功率都面临风险。招股书就指出,公司的部分在研新药项目已有竞争品种,未来研发的项目也可能出现过多的竞争对手,可能造成靶标过度拥挤;如果同一靶标开发的竞争对手的临床试验结果失败,也可能会对公司该靶标项目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未来能否持续将研发项目按预期进行许可或转让也有不确定性。

2018至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57亿元、2.08亿元和2.43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080.55万元、4299.15万元和7248.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