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构建智慧城市:百度AI先行,华为通信至上,腾讯社交入局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1-08-02 20:00:27
热度:96

构建智慧城市:百度AI先行,华为通信至上,腾讯社交入局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发布,由此拉开国内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如今,将近十年过去了,在“新基建”的主

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发布,由此拉开国内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如今,将近十年过去了,在“新基建”的主旋律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始了一轮爆发,这也带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如今,临近智慧城市发展落地的第一个十年的关口,智慧城市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能从过去得到哪些宝贵的经验,未来又如何发展?值得回味和深思。

城市“数字化”的进阶,才刚刚走完了第一步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德勤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在建智慧城市中,我国试点数量占比达到48%。而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172美元。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这几年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以及融资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数据来源:天眼查专业版

从数据上来看,对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城市涉及的行业而言,智慧城市是一门有着很大增长空间的“生意”。

实际上,智慧城市不是单一的数字化产业,而是一个覆盖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等领域的产业合集。从产业落地图谱上来看,完整的智慧城市体系需要搭建起物理感知层,数据决策层、物理应用层。

在物联感知层,主要包括数字视觉(智能摄像头)、射频识别(RFID)以及IoT芯片产业;数据决策层,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以及网络安全;智慧应用层则包括数字化产业、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等多个方面。其中,以5G为核心的数据传输是智慧城市的毛细血管网络。

每一个层级的架构,对应着一批垂直产业的机会。

比如,感知层对应的是这两年安防、交通等领域的摄像头、传感器企业的崛起;数据决策层对应的是,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搭建起的云计算、物联网平台设施;物理应用层则是智慧公共服务、自动驾驶等等垂类落地。

智慧城市,是一门生意,但又不完全是一门生意,对于G端而言,本质上它是一种成本导向下,寻找解决城市病问题的路径。实现这个路径的关键,就是数据价值。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数据。

第一步是搭建起整个城市的ICT系统,目的就是把城市的运行结合治理数据化,从而把社会治理问题,拆解为何以计算的数据问题。

华为看到了来这里面的硬件以及通信带来的机遇,通过网络硬件设备和通信解决方案切入,涵盖了云、管、端及PaaS、SaaS。在海外市场,华为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得在智慧政务方面,华为一直都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步就是引入AI能力,建成从数据采集,到AI平台决策的链路。

首先意识到这一点的,是百度。这几年在百度围绕自身的AI能力,以百度城市大脑搭建起1(感知中台)+2(数据中台、AI中台)+1(智能交互中台)的整体架构。

实际上,智慧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AI能力,ICT系统是底层基础,而AI治理的能力则决定着智慧城市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比如,对于交通拥堵这件事,理想的状态是,当一个城市能够建立起完整的交通数据模型之后,便可能够通过AI交通信号控制,来实时调整拥挤路段的车流,从而解决城市拥堵的“老大难”问题。

从实际落地来看,要想真正做到这些,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根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30%左右的智慧城市项目起到了效果。这里面有各种的原因。比如,项目匆忙上马发现没有像预期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再比如,由于IoT应用的进度的整体不足,导致智慧交通等领域仍然处于一个初级的应用阶段等等。

实际上,要想实现智慧城市治理,不仅需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也同样需要解决“管理问题”。

从G端视角来看,需要的是一种治理手段而非一种新的治理体系。

一般来讲,智慧城市项目主导方是政府,所以也需要相关部门去运营。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其实还是离不开B端的深度参与,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因为涉及公众敏感信息,如何去设计一套制度来管理就成为一个问题。

长远来看,这一点也需要从政策、制度等顶层设计上来解决。总体而言,在智慧城市起步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不少行业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尝试,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将逐步踏入“深水区”。

智慧城市需要“数字工具”,也需要有“治理意识”

7月11日,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阶段智慧城市发展中心进入长效运营阶段。该报告其实指出了一个趋势,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正在从过去的试点阶段,加速过渡到更符合城市治理发展要求的深入落地阶段。

那么,什么是长效运营对于智慧城市而言意味着什么?在互联网江湖来看,关键在于三点:

一、对于数字化以及智慧城市的投入不再会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注重长期价值的同时,数字手段在城市治理等领域的落地可能需要带来更直接的效果。

换句话来说,对于给出相应解决方案的B端企业来说,智慧城市项目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示范项目”,同时也是一个讲究“费效比”的生意。这可能意味着在一些效果更直观的领域,落地的项目可能会越来越多,而且落地更容易。

比如说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领域是民众感知最直接的领域,对于提升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以及居民满意度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所以,这个领域是值得持续发力的重点领域。

实际上,华为的思路就是通过政务切入,通过软硬一体的架构,以ICT技术为基础打通城市数字基座,并通过政务领域的影响力,逐步深入能源、交通等领域。

二、可能意味着对于BATJH等行业玩家来说,对于城市治理、运营来说,不仅仅要做一个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角色,更要去做一个G端、B端服务者的角色。

无论是云计算还是AI、大数据行业,互联网巨头们提供的不再只是算力、算法等资源,而是一种数字化的服务能力。换言之,智慧城市项目的重点不在“做了什么”而在于能够“带来什么”。

比如,腾讯方面基于社交平台,打造了一系列的证照服务、高频服务、政务民生等功能,带来的便民服务同时,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的学习和使用成本,对于智慧城市在C端应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智慧城市服务商不仅是一个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赋能者,也同样是G端的服务者。

智慧城市的搭建不仅需要“数字工具”,“治理意识”也同样重要。

一方面需要对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未来城市治理体系的影响有着清晰的认知: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另一方面,说到底,AI也好、数据也好,只是人的决策工具,对于城市社会治理而言,真正需要做决策其实还是人。对于智慧城市的长效运营,更重要的其实在于“治理意识”的培养。

世界经济论坛物联网、机器人技术和智慧城市负责人杰夫·梅里特(Jeff Merrit)曾经说过:“最聪明的智慧城市就是那些将技术作为工具而非目标的城市。最愚蠢的城市是在不了解自己实际工作的情况下推出技术的城市。为技术而使用技术可能适得其反,甚至是危险的。”

“数据孤岛、信息安全、经济效益是智慧城市接下来发展的三大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对互联网江湖表示:“智慧城市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如何形成成熟的运营体系、商业化体系都需要不断探索。”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数字化浪潮大趋势是智慧城市领域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但对于行业玩家而言,基本面之下,更需要找到增长的“安全区”。

与产业端的数字化升级不同,以数字化为前提的智慧城市治理,对社会网络的渗透更深,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意味着作为一种G端与C端的重要连接路径,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有经济意义。

这样的背景之下,业务端的安全边界在哪?在智慧城市演变的过程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对于一众智慧城市服务商而言都将是一个未知的挑战。

目前来看,关于这些问题,依旧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答案,不过,随着行业头部玩家逐步深入,这些问题可能也将迎刃而解。

结语:

2011年,Michael Grieves 教授提出了关于数字孪生的三个重要概念:物理空间的实体产品、虚拟空间的虚拟产品、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数据和信息交互接口。放在智慧城市领域,这样的概念也同样适用。

实际上,在关于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的展望中,理论上,如果我们掌握的关于城市的数据足够多,便能够生成一个城市的数字孪生体,这有助于城市更科学高效的发展。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领域,那就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智慧城市的构建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统一的价值整体,不仅仅包含着技术,也同样包含着社会、人文、管理等等。对于入局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而言,这些可能都是全新的命题。

科技自媒体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