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血迹斑斑的美国芯片黑历史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7-09 12:01:52
热度:64

血迹斑斑的美国芯片黑历史目前,美国在芯片领域的优势举世无双,占全球市场的比例整体高达52%,其中纯IC设计厂占比68%,晶圆生产厂占比46%。比后面十名的总和相加还要多。那么,你是

目前,美国在芯片领域的优势举世无双,占全球市场的比例整体高达52%,其中纯IC设计厂占比68%,晶圆生产厂占比46%。比后面十名的总和相加还要多。那么,你是否知道,美国是如何排挤竞争对手,稳坐芯片产业老大地位的么?

日本的芯片制造业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超过美国。彼时,美国甚至传出以国际分工为理由,放弃本国的芯片制造业,转而从日本采购替代品的声音。不过最终在国防部的压力下,没有被政府采纳,并且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那就是动用国家手段,封杀日本,扶持本国产业。就如同今天在5G上对待华为的态度一样。

在二战结束以后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电子工业几乎为“零”,美国的电子产品风靡日本。于是,日本决定迎头赶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在电子产业方面终于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了,由于性价比极高,日本芯片甚至反而占领了美国市场。日本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对芯片行业实行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培育大型电子财团,同时从政府层面推动民族产业开发合作。于是造就了索尼,东芝,日立和松下等国际知名的电子企业。

日本的芯片制造业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超过美国。彼时,美国甚至传出以国际分工为理由,放弃本国的芯片制造业,转而从日本采购替代品的声音。不过最终在国防部的压力下,没有被政府采纳,并且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那就是动用国家手段,封杀日本,扶持本国产业。就如同今天在5G上对待华为的态度一样。

在二战结束以后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电子工业几乎为“零”,美国的电子产品风靡日本。于是,日本决定迎头赶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在电子产业方面终于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了,由于性价比极高,日本芯片甚至反而占领了美国市场。日本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对芯片行业实行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培育大型电子财团,同时从政府层面推动民族产业开发合作。于是造就了索尼,东芝,日立和松下等国际知名的电子企业。

美国为维护芯片霸权曾对日本举起“屠刀”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电子产业,尤其是芯片工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亏损严重。在硅谷的美国电子企业不得不向美国政府寻求帮助。于是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了关于日本向美国倾销电子产品而导致美国电子行业受重创的论断。由于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认可,美国最终举起了屠杀日本芯片产业的屠刀······

在美国政府看来,电子,尤其是芯片产业是美国霸权的基石,其对国家的战略价值远高于本身承载的经济价值。虽然美国内部的一些利益集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日本高性价比的芯片可以降低美国的采购成本,最终将惠及消费者,鼓动美国放弃该产业,转而完全从日本进口相关产品。但美国还是不乏有眼光的战略家,国防部为此专门成立了问题研究小组,并发布相关报告。针对芯片对于国家的安全性问题做了回答。报告认为,先进的芯片技术是保障高技术武器的关键所在,强大的生产能力又决定芯片的领先性。保证其领先性的关键则在于商用领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芯片在商用领域的地位必须加以保护。

该报告还认为,纯粹从经济和国际分工角度来处理关键产业,是一种不顾国家长远安危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美国当年的霸道行径对于其自身的确无可厚非,否则英特尔,AMD,高通等厂商将不会出现。若霸权仰赖他人以求安,其安又何以久乎?

再者,当年的日本是苏联窃取西方技术的重要通道。倘若日本领先的芯片技术被苏联获得,那么将使得苏联落后的电子工业一日千里,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将不言而喻。后来,为了扶持本土的芯片产业,美国国防部不仅加大订货量,甚至还直接提供了巨量的科研经费。

城下之盟让日本芯片产业最终衰亡

但由于当年美国需要日本作为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棋子,所以不能将“屠刀”用的太明,必须要有一个过程。1982年3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日本芯片厂商在美国的廉价倾销行为展开调查。感受到危机的日本通产省立即通知其芯片厂商,减少对美出口并提高价格。但到了当年6月份,美国司法部却告知日本通产省,日本这种行为属于卡特尔手段···总之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双方最终于11月份达成了《关于原则问题的协议》。这为后来日本芯片产业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因为这个协议并没有任何具体措施,只是确认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并呼吁双方政府给予对方企业在自身市场平等地位。虽然协议本身看似没有意义,但在后来却发现,其中蕴含了美国的重大战略思考。因为该协议关于自由贸易的倡议,让日本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行业保护壁垒不得不自废武功。在被迫让步之后,日本电子产业失去了战略基础,并最终成为美国的手下败将。

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对日本经济战争的主要战术是“剥洋葱”。先提出一个原则性意见,对于关键性问题则含糊其辞。在获得日本认可以后,再以这种原则作为先决条件,就关键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关于日美芯片战争的协议,即属于如此。实际上,在当年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美国也曾经故伎重演。

虽然后来日本被迫全部废除了芯片关税,并且向美国开放了自己的国内市场。但由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劣势,美国电子产业的下滑趋势并没有被遏制,在1985年,日本还是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芯片生产国。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SIA在1985年6月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日本电子产品的倾销提起了诉讼,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起诉。在美国看来,这是关乎自己国运的问题,因此美国针对的对象已经不再是日本的电子和芯片产业,而是日本政府···

美国当时的贸易代表尤特在回忆中写道:“虽然在技术和质量上不如日本,但美国不能承受失去芯片生产能力的后果,因为芯片业关系美国未来的关键。假如你失去了(芯片能力)你将变得依赖别人。美国作为世界领袖,能依赖别人吗?我们的判断是:不能。”为了尽快肢解日本芯片制造业,美国无所不用其极,包括后来指责日本变相保护本国芯片业的“9人委员会”也是如此···日本方面当然矢口否认。

在一连串打击之后,日本最终签署城下之盟。两国于1986年9月签署了《半导体条约》。该条约的签署,堪比当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其中规定,1)日本政府必须停止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主要市场的倾销行为(为美国占领其他市场开路)。日本厂商必须保留详细的成本记录,以确定“公平价格”。日本厂商的定价只能高于“公平价格”。2)日本让出本国市场份额的20%给美国产品。

苍白无力的日本反击

这个条约不仅让日本损失了市场,更主要的是引起了日本芯片厂商的自相残杀,将其内部协同合作的传统优势化解于无形。日本通产省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芯片产业,后来规定了一个统一的出口最低价。但1987年3月,美国政府就以日本协议执行不力为名,对其进行了3亿美元的进口限制,品类包含电视,计算机等等。这种手段,像极了今天对付华为的策略。这种限制一直持续到了1991年···

和日本芯片产业跌遭变故不同,美国芯片产业在政府的直接支持下,成立了由14家芯片厂商组成的“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在产业基金和政府资助之下,美国芯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美国还通过操纵日元升值等手段,迫使日本厂商大幅度提高出口价格。在这突然且连续的打击之下,日本芯片产业最终被肢解。1992年,美国芯片产业终于迎来了与日本并驾齐驱的时刻。到了次年,美国最终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芯片出口国。

在美国的重压面前,日本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1994年,当《半导体条约》行将失效的时候,日本贸易大臣虽然一度宣布条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让日本芯片重生。但美国却强迫日本在原有条约的基础上,重新缔结了新的条约。这等于直接宣布了日本芯片行业的死刑。

为了让日本的芯片产业万劫不复,美国还在90年代中后期扶持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芯片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并向其开放市场。使得1997年-2007年这段时期,成了后两者电子产品的黄金十年。再加上后来漫长的经济寒冬,索尼,东芝,三洋等昔日巨头纷纷垮台,日本电子和芯片产业彻底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