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能网 > 智能制造 > 动力不足的问题仍存,制造业的人工智能之路依旧漫长

动力不足的问题仍存,制造业的人工智能之路依旧漫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29 20:01:22   浏览次数:200


此外,现阶段,人工智能的价值仍然难以被准确衡量,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部分技术,则往往以提高品牌、增加产品赋能,从而提高利润率或者以内部降低运营成本为目标。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体量较小,往往以生存为最低目标,如果需要去打开其市场,则大多数选择从开源节流出发。

换言之,中小型制造企业打造智能系统,关注的是效率,但得到效率的同时却是以大量成本为代价。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在效率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除却中小企业的噬利行为,即使站在第一梯队的大型企业对于一些细分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路径业尚不明晰,应用风险、收益和成本难以准确核算,短时间内无法给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加之多年产能的过剩,尽管数据量巨大,但想要实现智能化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陈根:AI制造,困境犹存

人是智能化制造的核心

制造业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的自动化仍有实际的差异,智能化并不等于自动化,更不等于无人化,而如何走向智能化,则关系到求解现阶段的AI制造困境,以及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真正落地。

自动化追求的是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换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要素变化和人的工作。

可见,智能化一定不等于无人化。在推动大量智能制造过程中,只有通过机器和人的共融,推动这种决策思考的变化,才能让人的工作能力和方向得以拓展,让机器的的赋能实现最大化。

因此,人工智能+制造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甚至异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重新拉回“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让机器承担更多简单重复甚至危险的工作,而人承担更多管理和创造工作。

显然,想要实现人机共融的加工制造智能化,必然要经历从人到机器的过程。只有当机器融合了更多智能可能,才有可能拓展更多能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完美结合,以其天然的数字化特性,打通了单个生产设备到整个生产网络的连接,进而支撑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应用场景。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联通了智能时代下的每一个人,那么未来二十年工业智能化发展将会联通每一台工业机器人,从而带来生产效率乃至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

陈根:AI制造,困境犹存

但在实现从人到机器的过程中,工业机器人还需要具有能够在复杂和非典型的环境里与人进行互动的属性。只有灵活和便捷,才能满足人机共融的发展条件,对制造业智能化作全面的部署。此外,对于机器的部署还应具有可拓展性,即需要搭载更多智能化的平台来拓展工业制造的应用场景。

当前,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时机尚未成熟。尽管《2020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单点的人工智能将企业升级到另外一个管理水平显然不可取。想要在制造的人工智能之路上加速,更应该从产业的整条价值链来优化提升。

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解决产业链单点问题,而加工制造业的人工智能化却解决的是整条业务链的问题,制造业的人工智能之路仍然漫长。

 

[ 智能网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追根溯源:关于智能制造产业的几点思考 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
如何实施有效的云计算成本管理策略? 如何部署工业物联网:简要指南
推荐智能网
点击排行

 
 
新能源网 | 锂电网 | 智能网 | 环保设备网 | 联系方式